衛國戍邊的北極金睛
——空軍漠河雷達站按綱抓建強軍興站紀實

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漠河雷達站戰士們
“叮……”一陣急促的點鈴聲驟響,“一等轉進”值班員話音剛落,六名戰士閃電般沖出了營房,跑向他們的兵器——雷達。
這是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漠河雷達站戰士們的日常工作一幕。站長馬東平告訴記者,他們是距邊境線最近的一道空中防線,像這樣的等級轉進和模擬演練每年可達百余次……
“最北最寒最堅定,練嚴練實練金睛”,這是漠河雷達站建站60多年來的忠誠實踐,這裡擁有人民空軍雷達兵部隊2個之最——祖國最北端的雷達站和北部空防預警的第一道屏障。
該雷達站組建於1952年,建站以來,站黨支部帶領全站官兵爬冰臥雪、艱苦創業,連續26年被評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連續41年情報合格率100%,創下空軍雷達兵情報合格率最高、連續時間最長的紀錄。榮立集體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10次。
四月底,人民網記者走進位於祖國版圖的金雞之冠頂端的漠河雷達站,親眼目睹了“北極金睛、空中衛士”的風採。
冰雪邊關鑄天網
四月的北京早已鳥語花香,而坐落於大興安嶺深處中的漠河雷達站卻剛剛經歷了一場降雪厚度達50多毫米的大雪,營區周圍一片白雪皚皚。若是晴天,正午的氣溫還能達到零上,而隻要太陽一落山,氣溫便迅速跌破冰點。
從漠河縣到雷達站有二十分鐘左右的車程,一半多的時間都穿梭在大興安嶺密布的白樺林中,一條僅容一輛車行駛的山路是必經之路。
上午8點,記者一行人乘車前往雷達站,開到半山腰,卻因路面被冰層覆蓋,車胎打滑而無法前行,大家不得不下車步行。即使是步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於冰面太滑,大家走得踉踉蹌蹌、東倒西歪,七八百米的路,走了快半個小時。
據旅政治部主任邵文杰介紹,雷達站一年中霜雪期長達8個月,氣溫最低曾達零下57.3攝氏度,是戰區空軍自然氣候最冷的雷達站。到隆冬時節,大雪封山,補給物資根本送不上來,官兵們便隻能走著這種結冰的路面,將補給物資從半山腰靠手提肩扛搬到營區。
一到營區正門,卻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嶄新的現代營房如衛士般巍然屹立,營區大門上的雷達天線直視蒼穹。營區內偶爾走過三兩人組成的整齊隊列,人雖不多,卻口號嘹亮,絕對讓您未見其人,先問其聲。
“我站連續28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連續41年情報合格率100%。”走進雷達站榮譽室,站在時任總參謀長傅全有為連隊親筆題寫的“北極金睛空中衛士”面前,馬東平倍感自豪。
一年做成幾十件事不容易,幾十年把一件事做好更是非同尋常。榮譽背后是堅守,是付出,更源自責任和使命。
在漠河雷達站,連隊官兵常年24小時擔負戰斗值班任務,戰勤人員普遍超負荷運轉。由於雷達兵需要長期伏案,緊盯顯示空情的屏幕,腰椎病、頸椎病幾乎成了每一位官兵的標配。
2000年3月,時任站長王元新在一次查班過程中,發現當班操縱員在值班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雖然沒有出現漏情,但他卻意識到這一戰備隱患的嚴重性。
針對這一現象,站黨支部研究決定責令當班操縱員在軍人大會上做出深刻檢查,並按照站制訂的戰備“八無”規定對其進行處分,在全站官兵中引起很大震動。全站官兵深刻都清楚,每年處置各類空情數萬批,必須萬無一失,必須時刻以打仗的狀態處理好屏幕上的點滴空情。
雖然從營房到陣地隻有100多米,交接班也不過7、8個人,但落實“班前動員、班中檢查、班后講評”制度數十年雷打不動,有效杜絕了戰備問題隱患。正因為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才成就了“連續41年情報合格率100%”的成績。
鐵血青春作奉獻
雷達陣地的一片鬆林中,高高聳立著七棵百年古鬆,它們雖經過1987年的烈火洗禮,卻如同衛士般巍然屹立,成為一代代官兵扎根北陲、奉獻軍營、苦練打贏本領的精神圖騰。
1987年5月6日,大興安嶺地區發生罕見的森林火災,漠河雷達站作為駐地唯一的空中情報保障單位,全站官兵勇斗大火20個晝夜,全程保障引導滅火救災直升機、運輸物資的運輸機以及視察災情的各類專機保障任務。當大火蔓延到陣地時,全站官兵仍誓死堅守崗位,新華社、解放軍報等均為此刊發了“天線在烈火中旋轉”的報道,雷達站也因此得到時任軍委主席鄧小平的通令表彰。
當年的大火將雷達站附近的樹木幾乎燒盡,隻剩下七棵古鬆挺立至今,象征著雷達站“敢於勝利、不怕犧牲”的“七棵鬆”精神。
數十年來,“生死考驗不畏懼、堅守陣地不退縮、戍衛空天不動搖”的信條,早已深深烙進了漠河雷達站代代官兵血脈之中。
2014年一個冬夜,雷達驅動電機線路故障,按規定需上級派人來修,可是在雷達站工作了22年的雷達技師李佐鵬卻認為,雷達站距機關近千公裡,不能坐等!他不顧站領導阻攔,打著手電冒著六七級大風往大幅度搖擺的天線上爬,在零下50多度的鐵疙瘩上整整工作了一個多小時。當他從天線上下來時,一隻手已凍成紫黑色,幸虧軍醫緊急搶救才得以保住這隻手。
在漠河雷達站,像李佐鵬這樣不怕犧牲、勇於奉獻的大有人在。
據漠河雷達站原記電班長韋春鬆介紹,過去雷達站的通訊設備比較單一,傳輸空情都依靠電台和站裡唯一的一部電話,一旦線路出現故障,雷達站便會與上級指揮所失去聯系,必須盡快恢復。此時,官兵們必須要進山巡線。線路曲曲折折在山中蜿蜒,長達十幾公裡,若趕上大風大雪天,巡線官兵一不小心人就會陷進半人深的雪堆裡。“雪水汗水和在一起,衣服都濕透了。很多官兵就這樣落下了風濕病。”韋春鬆說。
一旦找到問題所在,官賓們就要立刻開始高空作業,修復電線。隆冬時節,官兵們御寒用的“好漢靴”無法爬高,隻能脫去靴子,隻穿襪子,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大風中工作。“在上面,風一吹人就沒了知覺了。”韋春鬆告訴記者。
由於常年在極寒天氣下工作,韋春鬆的腳落下了病根,隻要稍微多走些路,十個腳趾的關節便會發炎腫大。面對自己的病痛,韋春鬆直到退伍對連隊也隻字未提。“誰還沒點小毛病嗎?沒啥好說的。”
當兵為打仗、練兵為打贏,在面對急難險重任務時挺身而出,在面對生死考驗時不怕犧牲。這正是對他們被譽為“北極金睛、空中衛士”的最好詮釋,也讓我們領略到該站官兵不辱使命、勇於擔當、敢於勝利的精神風骨。
“紅色基因”永相傳
新形勢下,漠河雷達站黨支部始終把連隊光榮傳統視為傳家寶,深深融入官兵血脈。
“黨員帶好頭,官兵有勁頭。”去年冬天,連隊供水泵突然發生故障,副站長郭鵬程帶領“黨員突擊隊”冒著零下40多度的嚴寒沖在搶修第一線,官兵們得知后也都前來跟著一起搶修。狹窄的操作面讓幾名官兵的膝蓋和手都卡破了皮,鮮血與衣服和手套都凍在了一起。但他們卻眾口一詞地說,這點小傷與當年官兵們冒著生命危險往大火裡沖,燒焦頭發、燒傷身體比起來,算得了啥?
站黨支部始終用“平時看得出、關鍵時刻站得出、危險關頭豁得出”的標准要求每個黨員,訓練爭第一、值班當先鋒、攻堅扛紅旗、吃苦作模范的思想已融入每名黨員的血脈,輻射到全站官兵。
在宿舍樓的大廳裡,擺放著一個巨大的“黨員‘亮丑’台”,顯示板上,連隊28名黨員從支部正、副書記到普通黨員逐一排列,在每名黨員名字的下方既有黨員自己立下的當月目標計劃,也有官兵們留給每名黨員的評價和意見建議……支部一班人保持容人容事的度量,用“自曝家丑”的方式同普通黨員一樣主動接受群眾監督,這種極富特色的崗位監督方式讓人眼前一亮。
據雷達站政治指導員程龍介紹,最初官兵們提評價和意見時都是匿名的,但主官們對每一條意見都十分重視,合理的意見就立即執行、改進,“任何一名戰士都希望受到戰友的尊重和干部的信任,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樣便形成了良性循環。”
近年來,該雷達站按照“黨員干部受教育、一個也不能少”的原則,雷達站建立“承包負責、網上學習、跟蹤督導”三項制度,對每名在外黨員干部,明確專人負責,及時傳送學習計劃和教學資料,發揮軍隊政工網互聯互通優勢,實時開通在線授課、組織網上答疑的辦法落實學習內容,實現了教育不斷線、覆蓋到全員。
正因為有這樣甘於清貧寂寞、勇於無私奉獻、經受艱難困苦的一代又一代官兵,才能成就這樣一個“最北最寒最堅定,最偏最遠最放心”的漠河雷達站,才能保証祖國的天空每一分每一秒都蔚藍寧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