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區開局場場皆硬仗,第一代建設者如何擔當【4】

把今天干好,對明天負責。真正為后來者打好基礎留下財富——
“決不能費盡心思‘做文章’,留下一堆沒用的廢紙”
一份泛黃的基層建設調查報告,讓戰區許多干部對擔當的內涵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這份報告起草於上世紀80年代,隻有薄薄6頁紙,但報真情、說真話、見真知,體現了朴實文風、扎實作風和深邃思考,被作為范文一茬一茬傳了30年。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某局干事劉華軍閱讀這份報告時思緒萬千:若干年后,繼任者打開文件櫃看到我們留下的東西,會有怎樣的感想?是認為毫無價值嗤之以鼻,還是像對待這份報告一樣珍之若寶?
“把今天干好,對明天負責。”他告訴記者,“作為第一代戰區建設者,我們隻有真正為后來者打好基礎、留下財富,才無愧於自己的使命職責!”
“鋪路奠基有我,功成不必在我”。本著對歷史和后人負責的態度,戰區機關抓工作統籌好眼前與長遠的關系,既緊鑼密鼓、全力以赴,又穩扎穩打、求真務實。
重難點課題研究攻關,是“立起戰區”的基礎性、關鍵性工作。戰區沒有硬性規定課題研究的方法路徑,但有一條原則被反復強調:所有課題研究必須緊貼主戰實際,最終的成果必須能夠進席位、進平台、進鏈條,決不能費盡心思“做文章”,留下一堆沒用的廢紙!
某局的課題攻關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每次集中研究不是討論“怎麼寫”,而是先進行圖上作業,把課題內容放到“戰場”上仔細推演,然后再坐下來討論“怎麼辦”,最后才進入文字表述。記者發現幾個成型的課題框架文本都是清單式表述,全然沒有“八股味”。
某處承擔一個重要預案擬制工作,類似的工作過去組織幾個業務骨干和筆杆子加加班,滿打滿算一兩周就能完成。可這次,該處集全處之力奮戰兩個月,盡可能把情況想周全、把對策搞科學,最終擬制出被戰區領導譽為“近10年來見過的最好預案”。
這樣的事例並不鮮見。
機關干部調整交流等配套政策,不僅關系這一茬干部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戰區機關未來發展。戰區黨委既積極推進,又不盲目趕時間,力求在廣泛征求意見、搞好上下對接的基礎上,拿出“最優版本”。
新成立的保障隊是戰區指揮保障的“后台”。在保障隊干部選配上,他們堅持“人崗相適”,嚴格考核把關。關鍵崗位沒有合適人選,寧可虛位以待慢點配,也不簡單拉人頭湊數……
五月羊城,花團錦簇。記者結束採訪走出南部戰區機關時,身著各軍種制服的官兵行色匆匆,緊張繁忙一如往昔。不難想象,身為第一代戰區建設者,歷史必然會給他們留下特殊的位置﹔更加期盼,他們能夠被后人記住的不僅僅是“第一代”的身份,更是用忠誠與擔當開創的嶄新事業!(周奔 毛俊 王雁翔 曾政雄)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