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區開局場場皆硬仗,第一代建設者如何擔當

□引子
若干年后,當我們回望波瀾壯闊的改革強軍歷程,這必將是永載人民軍隊史冊的標志性一天——
2016年2月1日,習主席在八一大樓庄嚴地向各戰區授予軍旗並發布訓令。
這一天,七大軍區完成歷史使命,戰區時代宣告來臨﹔這一天,“建設絕對忠誠、善謀打仗、指揮高效、敢打必勝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成為響徹軍營的最強音。
戰區初建,沒有現成的路子可走,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循。在改革強軍的旗幟下,一批批優秀干部從各軍種和原軍區匯聚到戰區機關,再次以“新兵”的身份踏上嶄新征程。
擔當,忠誠品格的試金石。5月中旬,記者走進南部戰區機關深入採訪,聽到的是第一代戰區建設者事不畏難,為改革強軍拓荒開路的一個個動人故事﹔感受到的是“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以及強烈的使命意識。
出征無坦途,一路披荊棘。戰區開局起步場場都是硬仗——
“第一代建設者,就是攻堅克難的第一梯隊”
常言道:大事難事看擔當。什麼最難?萬事開頭難。
組建伊始,對於要“一張白紙起宏圖”的南部戰區機關來說,難題幾乎無處不在:黨委對聯合作戰的領導如何高效實施?指揮流程如何規范?聯戰聯訓如何求實?主戰職能下政治工作如何開展?一道道難題猶如一座座山峰,等待著開拓者們去攀越。
某局局長應洪波來自海軍機關,曾多次參與組織重大演訓活動。即便是他這個干重活扛大活的能手,調入南部戰區機關工作后,也遇到了難以下口的“硬骨頭”。
這是該局受領的一項重要課題,對戰區履行主戰職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緊迫性,其特點是新,難點也是新——這一領域幾乎沒有人研究過,院校也沒開設相關課程,更找不到這方面的權威專家﹔相關資料奇缺,全局干部費盡周折,僅從兩本書中找到零星參考內容。
都說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如今連石頭都沒得摸,怎麼辦?
“哪怕是探著腳尖一步一步試,這條‘河’也必須過!”應洪波和課題組成員吃住在辦公室,邊學邊研、集智攻關,採取“剝竹筍”的方式層層推進,逐個環節深剖細研,苦戰月余終於拿出了框架思路。據悉,軍隊相關院校對這一課題高度關注,准備依托戰區研究成果開設專門課程,培養專業人才。
面對荊棘坎坷,是打怵退縮還是迎難而上,最能檢驗內心是否有信念、肩膀是否能負重。
“使命如山,擔當如鐵。”戰區領導說,“第一代建設者,就是攻堅克難的第一梯隊,就要有開先河、打天下的勇氣和爭第一、搶時間的勁頭。對改革中的矛盾問題,我們決不能‘繞道走’‘往后傳’,有多大勁就使多大勁,該解決多少就解決多少!”
懷著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問題意識,他們組織各部門認真梳理本系統面臨的重難點問題,區分輕重緩急列出課題攻關清單,明確責任人和步驟時限。
領導干部是改革的排頭兵,站在排頭就應模范帶頭。記者了解到,戰區機關所有攻關課題均由一名大部以上領導牽頭負責,部分核心課題由戰區主要領導挂帥。
“挂帥可不是挂名,而是披挂上陣!”承擔一項核心課題攻關任務的機關干部告訴記者,課題列項以來,戰區領導數次召集攻關團隊研討。“討論會一開就是好幾個小時,不放過任何疑點難點。中午加完班領導和大家一起吃盒飯,那種摸不清底數、找不准問題便寢食難安的精神,著實令我們感動。”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需要“敢”字當頭,銳意創新正是擔當的魅力所在。
在某局擔負的一項課題攻關中,分工處室提出的解決之道,部分內容與戰區職能定位不符。局領導要求“回爐”時,一名干事拿出了原軍區的研究成果解釋說:“這是有出處的。”“我們要找的不是‘出處’,而是‘出路’!”局領導的話一針見血,“隻有破除以往的思維定勢和慣性束縛,勇於探索創新、開拓進取,才能破解難題、開辟新境。”大家在局領導啟發下另辟蹊徑,提出了新的思路舉措。
創新總與風險相伴,風險面前更顯擔當!隻有堅決破除“為了不出事,寧願少干事”的“處世哲學”,堅決摒棄“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干不錯”的“為官之道”,才能形成崇尚擔當、勇於創新的好環境。
在重難點課題攻關中,戰區黨委公開承諾:為探索性失誤保底免責,既不亂扣帽子,也不亂打板子。同時,他們積極建立科學的檢錯糾錯機制,確保最終“不錯”。
“過去,總覺得自己人微言輕,開會研究問題一般不太說話。現在,領導把我們請到前排發言,既不隨意打斷、更不輕易批評,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什麼叫暢所欲言。”一名剛剛走出課題研討會場的少校深有感慨地對記者說。
在這種鼓勵創新氛圍中,戰區機關干部積極建言獻策,提出的200多條建議有力推動了課題研究走向深入。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