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改革改到自己頭上 八連官兵這樣面對

 
2016年06月20日08:1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改革改到自己頭上 八連官兵這樣面對

  今年2月底,中央軍委一道命令,某通信團三營八連與團隊一起劃歸北部戰區。官兵們憋著一股勁兒,努力補短板、強弱項,培育新型戰斗力,連隊發展終於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肩負通信作戰保障重任的八連,在44年的發展歷程中歷經7次軍隊改革、6次重組整編、4易連隊名稱的考驗,他們始終努力跑好強軍興軍歷史接力賽中自己這一棒,1次榮立集體二等功、5次榮立集體三等功,6次被原沈陽軍區司令部樹為基層建設標兵單位。

  面對的是考驗,彰顯的是忠誠

  改革,讓八連花名冊上的人名常常發生變化,但從未變化的是八連的忠誠。

  那一年,八連從地纜六連更名為鞍山分站,並轉隸到原沈陽軍區第一通信總站,連隊的7個小組也必須撤編,這讓很多人心裡不是滋味,個別人還說出“撂挑子不干了”的氣話。

  “咱們連再這麼下去,人心就散了。”看到大家這樣的精神狀態,牛棚溝小組、大西溝小組和南馬峪小組的3名組長坐不住了。

  說起這次改革,受沖擊最大的就是這3個小組。它們是團裡的典型,也最出人才。如果沒有這次改革,3名小組長都有機會提干,而組員也都有機會當骨干。

  面對改革大考,盡管個人成長進步受到了影響,但他們“聽黨話、跟黨走”的赤膽忠心始終未改。在征得連長、指導員同意后,他們聯名貼出“請戰書”:“我們向自己的個人利益和私欲發起挑戰……我們保証:一、黨叫干啥就干啥,不懷二心二話……”落款是3個小組45名戰士的簽名和手印。

  在這次改革中,八連有3名干部戀戀不舍地脫下軍裝,有16名官兵服從安排離開了連隊。

  “改革需要留我,我留,而且留下好技術﹔改革需要我走,我走,而且走出好作風。”八連第八任連長馮友山的事跡,激勵著連隊一代代官兵。

  馮友山連長任職期滿時,正趕上部隊改革裁員。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的他感到自己難有提升機會,但考慮到連隊下轄的小組剛剛改編為站,很多工作還離不開他,這個關口說什麼也不能走。於是,他放棄行政職務,轉為技術工程師繼續留在八連作貢獻。

  5年后,部隊編制體制調整,馮友山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此時的通信傳輸方式,已經徹底由明纜、地纜轉化為光纜,以往練就的一身絕活已無用武之地,馮友山感到“此時走也是對改革強軍作貢獻”。這一次,他毅然決然選擇了離開。

  八連所在團政委姚永俊說,44年來,八連先后有34名干部在改革中脫下軍裝,有13名戰士因改革失去提干機會。他們中沒有一人同組織討價還價,沒有一人因發展受限影響任務完成,都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對黨忠誠的誓言。

  優化的是結構,激發的是活力

  38前年的盛夏,八連第二次重組整編,從遼陽縣搬遷至鞍山市,更名為鞍山分站。這次,八連增加一個機務站,維護的線路增加了100多公裡,但人數卻減少了三分之一。

  困難當前,八連黨支部一班人感覺“壓力山大”。因為他們剛剛經歷搬遷、班子調整和人員調換,各項建設起色不大,黨支部被上級評定為“三類支部”。

  不甘落后的八連官兵為改變現狀,立即展開一場 “逆襲之旅”。連隊支部班子先在帳篷裡召開支委會,確定了3年規劃:第一年抓基建和執勤,第二年強班子帶隊伍,第三年促進建設水平全面躍升。

  有了藍圖,立即行動。經過兩年多精准施策,八連盡顯結構優化的優勢,跨入先進行列。他們還乘勝追擊,組織精兵強將大膽探索實踐坑道管理新手段,形成的先進經驗受到原沈陽軍區通信部通報表彰,原總參通信部還在連隊召開了全軍坑道管理現場會。

  戰士宋磊在八連當兵期間趕上3次重組整編,每次都面臨換崗轉型,每次都成功轉型。

  當炊事員,參加軍區司令部直屬單位炊事比武,他過關斬將,勇奪金牌,“宋大廚”的美譽香飄軍營內外。

  進入坑道執勤,當會議系統保障值班員,他邊執勤邊鑽研業務,既跟專家學,又跟標兵練,很快成長為“業務大拿”。

  轉崗到外線,干起光纜接續的工作,他一年內不斷刷新連隊在光纜熔接專業上的新高度。參加全團比武競賽,他一舉奪得會議要素和光纜接續兩個項目的冠軍,成為全團第一人。因為表現突出,宋磊贏得了士兵保送入學的機會,如今已跨入軍官行列。

  在一次次改革大考中,一代代八連官兵不斷書寫精彩、創造輝煌。近年來,連隊年均化解各類線路隱患60余處,受領全軍大型演習、軍委首長下部隊檢查等重大通信保障任務20余次,完成設備擴容、線路改遷等大項工程建設任務10余項,均無一差錯,連隊贏得了“利刃尖刀”的美譽。

  更新的是裝備,升級的是能力

  2012年7月,八連所在的第三通信總站整編為第四通信團,陸續換發一批新裝備。在連隊鞍山站,新裝備剛到,全站人員就搬著行李鑽進了機房。白天練操作,晚上學理論,想盡辦法求教,抓緊點滴實踐。

  幾名骨干針對新設備光口密度大、數量多的難題,對照書本一次次進行數據調試﹔為熟練掌握字母縮寫的部件名稱,他們在紙上寫了不下百遍……經過不懈努力,3本實用易懂的操作手冊誕生,官兵們借此打破全團多項紀錄,連隊官兵成為新裝備專業訓練的“領頭羊”。

  在零骨干、零資料、零借鑒的情況下,八連官兵僅用8個月,就攻克各類技術難題200多項,扎扎實實地進行千余次安裝、對接、調試,破天荒地建立起首個光信號模擬通信數據庫,繪制出完整的設備開通流程圖,成為全軍固定通信分隊光纜建設的先行者,他們的經驗做法在全軍推廣應用。

  這些年,他們先后經歷21次裝備換代,每次都預先培養出一批小專家、小能人“領跑”,縮短新裝備訓練磨合周期半年以上,152名官兵在各項任務中受到上級表彰獎勵。

  改變的是名稱,永葆的是本色

  今年3月的一天,鞍山一家私營企業使用挖掘機在國防光纜旁大肆施工,八連正在巡線的列兵覃德訪發現后立即予以制止。

  然而,這個老板沒有停工,反以裁軍為引子,企圖用鈔票買通覃德訪。

  “少來這一套!這裡絕對不能挖!”覃德訪說,“你要繼續挖,除非讓挖掘機從我身上軋過去。”

  “你不怕他們真軋過去嗎?”保住光纜后,班長問他。覃德訪說:“這跟打仗一樣,當兵的哪能害怕呢!”

  44年來,雖然多次整編減員、移防搬遷、名稱改變,但八連始終以好作風好傳統經受住了一次次歷史考驗。

  15年前,八連被改編為原沈陽軍區第一通信總站五營十四連。這一年,連隊奉命承辦全軍固定通信部(分)隊光纜建設現場會。全連官兵先后攻克200多處技術難題,打響了通信換裝第一槍,成為全軍光纜固定台站建設的先行者。

  2008年冬天,當時連隊合編為原沈陽軍區第三通信總站三營八連不久,時任連隊外線分隊長、上士劉長何帶隊執行光纜割接任務。到達現場后,發現割接點恰好在一條已經冰凍的河中。

  見此情景,劉長何二話不說,脫下大衣,義無反顧地破冰跳入冰水中,一干就是20多分鐘。上岸時,渾身上下幾乎失去知覺,褲管被凍成了冰柱。

  “戰場需要不畏死的沖鋒,更需要有打得贏的管用招法。”每當有人問起此事,劉長何不是“回頭看”,而是多了一些“向前看”,滔滔不絕地講起連隊官兵近年開創的一個又一個“先例”。

  2015年年初,團隊聚焦聯合作戰體制改革給通信保障提出的“聯訓聯保”新課題,作出對坑道進行信息化改造的決定,工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任務十分艱巨,誰第一個“吃螃蟹”?八連主動請纓:“我們先來!”

  連隊官兵迎著困難上,僅用半年時間,就對鞍山站的現有坑道進行20余次信息技術改造,測量數據5000余組,制作數據手冊30余份,通過統一信息編碼、統一接口標准、統一交換格式等方法,建起上下聯通、三軍聯通、軍地聯通的保障網,並探索出無線寬帶抗毀重組、衛星隱蔽通信等保障方法,率先邁出“一線聯三軍,一鍵達末端”的通信保障新要求,實現聯合通信保障從“連心”到“聯芯”的歷史性跨越。

(責編:黃子娟、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