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中美俄三國反導系統哪家強?美國反導系統世界領先

2016年09月08日14:1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美國高空區域防御系統即“薩德”系統。視覺中國供圖

  9月5日,G20杭州峰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韓國總統朴槿惠時強調,我們反對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這個問題處理不好,不利於地區戰略穩定,會加劇各方矛盾。朴槿惠表示願就有關問題同中方保持密切溝通。

  就在前不久,我國還首次公開了2010年、2013年兩次反導試驗的視頻錄像,並且大力宣傳了反導專家的感人事跡。這說明,中國在反導領域已經佔有一席之地。

  反導作戰被稱為茫茫太空中“子彈打子彈”,其技術難點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應對多目標難。當有多個來襲導彈進入一個反導系統防御范圍內,將很難應對這種飽和式或多波次連續打擊﹔二是識別真假彈頭難。當假彈頭的物理特征和運動軌跡與真彈頭相似時,反導系統很難將二者區別開來﹔三是系統配合難。反導系統的預警、識別、指揮、攔截等多個子系統,隻有在時間上分秒不差、在任務上環環相扣,才能成功反導,其配合難度可想而知﹔四是應對多種突防措施難。隨著進攻性導彈突防能力的提高,特別是速燃火箭技術、機動變軌技術的不斷發展,反導系統偵察和預測來襲彈頭軌跡的難度越來越大,實施攔截的難度也隨之增大。

  正因如此,目前世界上隻有少數國家掌握反導技術。由於中段攔截的技術難度更大,隻有大推力陸基導彈才有能力實施中段攔截。所以,陸基中段反導系統成為大國構建自身反導體系的最重要一環,是擁有真正意義上反導能力的標志。目前,隻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掌握中段反導技術。

  美國反導系統世界領先

  為確保自身絕對安全,美國把導彈防御作為軍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美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全面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並具備一定的防御能力。

  冷戰時期,為了應對蘇聯的導彈威脅,保護美國本土人口密集地區以及核力量的安全,美國開始研制反導系統。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先后研制部署有“奈基-宙斯”“奈基-X”“哨兵”“衛兵”等反導系統。由於費用高、系統生存能力差、攔截數量有限,這些系統很快就被拆除。1983年,為了使蘇聯的核武器“成為無效的武器”,美國提出戰略防御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蘇聯解體后,美國於1993年將“星球大戰”計劃改為彈道導彈防御系統。該系統包括用於保護美國本土的“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和用於保護美國海外駐軍及相關盟國的“戰區導彈防御系統”兩個部分。

  2001年,美國又將“國家導彈防御系統”和 “戰區導彈防御系統”合二為一,統稱“導彈防御系統”。2004年,美國正式在阿拉斯加州格裡利堡部署地基攔截導彈。2010年,美國決定在歐洲分階段擴大部署反導系統。兩年后,又提出分階段建立亞太反導系統的構想。2013年,美國再次調整導彈防御計劃,決定在阿拉斯加新增14個地基導彈攔截裝置,以應對未來遠程導彈威脅。

  美國反導系統採取陸海空基多系統全程攔截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系統:

  一是用於攔截洲際導彈的“陸基中段防御”系統(GMD)。該系統研制於1997年,主要對來襲導彈實施高層中段攔截,重點是保護美國本土免遭戰略彈道導彈的襲擊。2004年,布什政府宣布該系統具備初始作戰能力。但系統沒有經過充分能力驗証,實際效能受到質疑。為此,美國正在採取系統部署與先進技術均衡發展、進行更多綜合試驗等舉措提高系統的可靠性。

  二是用於攔截中遠程彈道導彈的“宙斯盾”反導系統。主要對飛行中段下降階段的來襲導彈實施攔截,重點是保護戰區內美軍免遭敵軍戰役戰術彈道導彈的打擊。其攔截導彈主要有“標准-2”“標准-3”“標准-6”等系列導彈。

  三是用於攔截射程3500公裡以內彈道導彈的“薩德”系統(THAAD)。“薩德”系統又稱為“戰區高空區域防御”系統、“末端高空防御系統”。該系統可實施大氣高層和大氣層外低層攔截,填補了“標准”導彈和“愛國者-3”的攔截空白。系統於2000年開始研制,具備擴展成防御中遠程彈道導彈和洲際彈道導彈的潛力。與系統配套的AN�TPY-2雷達除部署在美國本土、關島,還前置部署在日本、以色列、土耳其、卡塔爾、韓國等國。

  四是用於攔截中、近程彈道導彈的“愛國者”(PAC)系統。該系統主要在大氣層內實施末端點防御。其中,“愛國者-2”使用高爆彈頭,“愛國者-3”選用了小型的“命中殺傷”彈頭,其重量比“愛國者-2”輕70%,但作戰能力更強。1990年海灣戰爭中,美軍成功運用“愛國者-2”導彈攔截了伊拉克“飛毛腿”導彈,開創了以導反導的實戰先例。“愛國者”導彈從此一舉成名,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五是用於擊落處於助推段導彈的機載激光武器(ABL)。該激光武器可防御從近程到洲際不同射程的彈道導彈,並且能夠實施助推段攔截。系統安裝在“波音747—400F”飛機上,採用氧碘化學激光器,射程為300∼580公裡,可進行30次持續5秒的激光發射。

  六是用於攔截戰術導彈“擴展的中程防空系統”(MEADS)。這種中低空防空系統具有對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的大范圍面防御和點防御能力。

  通常情況下,一種反導系統隻能攔截一定射程、一定飛行高度的彈道導彈。要確保攔截來襲導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實施“多層多段”攔截。為此,美軍先后研發了多種不同功能的反導系統。這些分散和獨立的反導系統各自為戰,整個反導體系的綜合作戰效能並不高。美軍正著力將這些系統集成為功能相互彌補的一體化反導體系,將指揮機構、作戰分隊、陸海空天傳感器和攔截平台通過信息網絡連接起來,充分發揮各分系統的功能,更加有效監測、追蹤和識別各種來襲彈道導彈,更加有效地實施分層攔截。

  因此,未來美軍反導系統建設將從重點進行關鍵裝備研制階段轉入到重點進行系統集成的新階段,將會加大傳感器、火力控制系統和攔截武器系統綜合集成的力度,著力提升預警速度、發展基於遠程信息系統的攔截能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反導系統資源,推動美國一體化反導體系具備更強的實戰化能力。

  為盡快建立全球一體化反導系統,美軍特別強調反導系統結構的開放性。在歐洲,美軍不斷加強與英國、法國、德國、羅馬尼亞、波蘭、捷克等國在反導體系建設上的合作﹔在亞太地區,除繼續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強合作,還積極尋求與印度合作開發反導預警系統。這些國家在與美國合作的過程中,將會接受美國的反導技術標准、融入美國的全球軍事體系,從而與美國在政治上建立更緊密的關系。所以,反導問題已經超越了軍事層面,成為美國全球政治博弈的手段與工具。

  俄羅斯反導系統規模有限

  俄羅斯在發展反導系統的過程中,始終著眼自己的國情,走自己的發展道路。目前,俄羅斯已經擁有戰略與戰術相結合的反導系統,正致力於發展空天一體防御系統。

  俄羅斯(蘇聯)根據其大陸型國家的特點,反導系統建設始終以首都為中心。蘇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研究彈道導彈防御問題。1957年,蘇聯將“格裡豐”地空導彈改裝成反導系統,並於1962年進行部署。為擁有戰略反導能力,1964年11月,蘇聯在莫斯科周圍建成A-35戰略反導系統。隨著洲際彈道導彈的大規模發展及多彈頭的出現,1975年,蘇聯決定研制“阿穆爾”A-135反導系統。該系統直到1995年才在莫斯科投入使用。

  為進一步提升反導能力,近年來,俄羅斯重新啟用和恢復了蘇聯遺留下來的導彈預警系統,適度恢復了A-135的攔截能力。還分別於1999年、2007年開始研制S-400、S-500防空反導系統。目前,正加快S-400的部署力度和S-500的研制步伐,並著手發展核常兼備的A-235戰略反導系統。

  俄羅斯的反導系統主要由A-135戰略反導系統及S系列戰術反導系統共3個主要型號構成。

  一是A-135戰略反導系統。該系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種實戰部署、以核爆方式實施攔截的反導系統,其53T6、51T6攔截彈採用地下井發射,可分別實施大氣層內外雙層攔截。系統最大射程600公裡,攔截目標概率高達95%,還可遂行打擊低軌道衛星等任務。其“頓河”-2H和“多瑙河”-3Y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具有多個制導通道和多目標跟蹤能力,可同時追蹤100個彈道導彈目標並引導36枚攔截彈同時攔截目標。由於核爆的附帶破壞大,特別是會對己方城市和居民造成損害。因此,攔截導彈從未裝載過核彈頭。

  二是S-400“凱旋”防空反導系統。該系統於2004年列裝,最大攔截距離250公裡,攔截高度60公裡。主要用於對中近程彈道導彈實施末端攔截,且具有多目標攔截能力。按照計劃,俄軍將於2020年前在沿海和邊境地區部署28個S-400導彈團,以擴大防御范圍。

  三是S-500新一代防空反導系統。該系統於2015年6月試射成功,是一款類似美國“薩德”的反導系統,兼具備防空能力,用以替代S-400。其攔截距離超過500公裡,可同時攔截多個中遠程來襲導彈及高超聲速飛行器。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的分米波有源相控陣雷達對彈道導彈目標探測距離達2000公裡。

  根據發展規劃,未來俄羅斯反導系統將朝著空天防御系統逐步融合、防空反導防天“三位一體”方向發展。

  反導武器是以防空武器平台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反導與防空在技術原理上具有相似性,利用防空系統的基本設備可以大大節省反導系統的研制經費。所以,俄羅斯新一代防空導彈在研制的同時,都賦予了反導能力,其S-400、S-500就是典型的防空反導一體化作戰系統。

  俄羅斯正在發展的第三代戰略反導系統A-235,主要用於替代第二代的A-135。系統具有融合性強、機動性能好、反應速度快等特點。攔截導彈由A-135的二層增加為三層,以提高攔截概率。其外層仍採用核攔截方式,內兩層則採用常規碎片殺傷戰斗部攔截方式。核攔截彈攔截時不必分辨真假彈頭、不必過多考慮精度問題,可攔截多彈頭導彈,射程達1500公裡,其中層攔截導彈射程1000公裡,近層攔截導彈射程350公裡。

  為提高空天防御能力,俄羅斯不僅計劃裝備一定數量的海基S-400、S-500反導系統,還計劃整合S-400、S-500與A-135系統,並將A-235系統的77N6攔截彈配備到S-500中,以增強反導系統的通用性,建立起統一的防空反導空天防御體系。最終將形成“高低搭配”“核常搭配”的空天防御一體化格局。

  中國發展反導系統意義重大

  中國的反導計劃起步於上世紀60年代。1963年,毛澤東在聽取戰略武器問題匯報時指示:“我們……還要搞些防御武器。”1964年,毛澤東接見錢學森時專門談到反導問題:“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總要搞出來的。”為此,我國於1967年正式啟動了反導攔截彈攻關項目。盡管該項目最后無果而終,卻取得了超高速導彈和相控陣雷達技術的突破。20世紀80年代,我國在導彈預警探測、攔截技術等方面又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技術儲備。正是有了這些技術基礎,才有了2010年、2013年兩次反導試驗的成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掌握陸基中段反導技術的國家,也是當今世界除美國之外唯一掌握動能攔截技術的國家。

  當前,我國反導技術研究與應用尚處於試驗、起步階段,還不能與美國的反導技術水平和發展程度相提並論。即使未來建立了自己的反導系統,由於我們一直奉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未來我國的反導系統也將部署於國內,用於擔負本土防御任務。不會將反導陣地建在他國領土、別人的家門口。

  但中國發展反導防御系統,卻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是可充分展示中國反導技術的成果和保護國家安全的自信心。反導武器是一種信息高度密集的精確制導武器,中國著手組建自己的反導系統,將縮短與美國、俄羅斯等軍事強國在反導領域的差距,標志著我國在信息處理、偵察預警、彈頭識別、機動攔截、精確制導和反應速度等技術上都達到了新的水平。不僅進一步展示了我國導彈防御能力和軍事現代化的新成就,展示了中國堅定發展和構建反導體系的決心,而且向世界表明中國具有保衛國家安全的信心、能力和手段。

  二是可進一步完善我國武器裝備體系。如果說,中國當年的原子彈屬於進攻的“矛”,那麼,試驗並構建反導系統,則屬於防御的“盾”。所以,有人將我國的反導試驗與當年原子彈爆炸相提並論。一旦我們有了自己的反導系統,就可以與各種進攻性導彈結合起來,形成攻防兼備的完整武器裝備體系。

  三是可更好保護自身安全,應對各種威脅。目前,中國作為世界上陸地和海洋鄰國數量最多的國家,存在許多陸上邊界和海洋權益糾紛。同時,周邊熱點地區的核問題和彈道導彈問題層出不窮,使中國面臨著復雜的核威脅和多樣化導彈威脅。構建自己的反導體系,能夠有效提升中國對彈道導彈、特別是遠程洲際彈道導彈的攔截能力,提升我軍保衛本土的能力,實現“御敵於國門之外”。

  四是有利於更好實行防御性威懾,維護地區戰略平衡。近年來,美國加快了圍繞中國構建亞太反導同盟的步伐。特別是“薩德”系統入韓,雖然名為應對朝鮮導彈威脅,卻在行圍堵中國之實。在這種咄咄逼人的形勢下,中國構筑自己的反導之“盾”,能夠增強防御性威懾效能,使他國在挑戰中國核心利益之前,必須考慮可能出現的后果。不僅能增大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提高我國的大國地位,還可以讓“矛”和“盾”的戰略天平重新擺向平衡,有利於保持地區戰略穩定,維護世界和平。(國防大學 鄧立中 李偉)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