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長征勝利80年的眺望:鐵肩擔大局 千秋尚凜然【2】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特稿

李警銳 曹譽峰 李琳
2016年10月21日08:1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強軍興軍起宏圖

  浴血奮戰縱馬揮戈:敢教日月換新天

  兩萬五千裡,這個數字見証著一段血與火的征程,一場生與死的進擊。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央紅軍隊伍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攻佔臘子口,長驅11省、歷經無數場戰役戰斗……以“鐵腳板”打開了一條通向陝甘寧的道路,揭開了中國革命嶄新的一頁。

  長征初期,中央紅軍實施“大搬家”式的戰略轉移,按照“鉛筆劃好的路線”直線前進。有時打了3天,才走4公裡,有時幾天幾夜睡不上覺,精疲力竭,行動遲緩,損失巨大。面對圍追堵截和重重天險,紅軍為何能沖出重圍絕處逢生?這支隊伍又如何能夠越戰越強,釋放出無限偉力最終奪取勝利?

  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蘊藏在一個個真實的歷史細節中,在一次次浴血奮戰的頑強拼搏中。翻閱泛黃的史料發現,這支隊伍如巨龍般駕馭時代之風雨,以百年國恥為熔點,以南昌起義槍聲為號令,以井岡巨石作鐵鑽,以古田風雷作錘聲,一朝騰越與黃河齊鳴,鍛造成頑強的脊骨,歷練出騰飛的從容。

  紅軍長征,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長征是在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空前危機、抗日救國成為中華民族最現實最緊迫任務的情況下發生的,將中國革命引到勝利發展前進的嶄新道路上,其特有的偉力不但極大推動了中國革命歷史進程,而且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驚濤裂岸,濁浪排空,大渡橋橫鐵索寒。“無邊風雨夜,天塹大渡橫。火把照征途,飛兵奪瀘定。”長征途中擔任紅一軍團二師四團政委的開國大將楊成武於1980年所作的一首詩,記錄了他與戰友們在瀘定橋的長征記憶。

  在這樣的生命紀錄下,歷史,就從瀘定橋13根晃悠悠的鐵索上渡過去了。半個世紀后,一位叫謝偉思的美國軍官,在瀘定橋邊慨然長嘆:“在近50年之前克服種種艱難而奪取這座橋的偉大紅軍戰士面前,每個人都會感到自己的渺小。”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紅軍隊伍從20萬人銳減至5萬人,是將士們用生命熱血譜就的悲壯史詩,矗立起為國家前途與民族命運前赴后繼、慷慨赴死的永恆雕像。

  美國人威廉?莫爾伍德形象地指出,“長征簡直是將革命劃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條分界線,其后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要從這個舉世無雙的奇跡說起。”

  1938年,30歲的索爾茲伯裡首次在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中讀到長征,立即就被紅軍那段傳奇般的征途深深吸引。他認為,“本世紀中沒有什麼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地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萬山朝宗,萬川歸海,挽住雲河洗天青。無論走得多遠,也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從長征中走來的紅軍隊伍,極其珍視血火間鑄就的軍民情。

  習近平在福建任職時就飽含深情所作一首七律詩《軍民情》:“挽住雲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小梅正吐黃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馭南風冬亦暖,我臨東海情同深。難得舉城作一慶,愛我人民愛我軍。”

  當紅軍告別中央蘇區時,一位老大爺把一雙雙結實的布鞋塞給紅軍,深情地說:“孩子,這鞋穿到紅軍的腳上,就成‘量天尺’了,地再廣,山再高,你們也能把它‘量’完。”

  征程迢迢鞋為尺,這等無畏與豪邁,鐫刻在紅軍走過的土地上。萬裡長征路,紅軍走到哪裡,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張就宣傳到哪裡。長征路上,嚴明的紀律始終是不變的堅守。

  照耀25000裡長征路上的篝火,已成為燃燒在官兵心中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化作血骨熬湯為理想的堅定意志,迎難而上,堅韌頑強。

  如今,蘊藏在靈魂精神裡的密碼,已轉化成強軍路上的制勝基因。

  用如磐信念支撐強軍夢,重整行裝再出發。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引領人民軍隊開啟了強軍興軍的新的偉大征程。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一場“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自我革命,為了設計和塑造軍隊未來,對軍隊組織形態、指揮方式、管理模式等“上層建筑”,進行一次全方位、立體式的重塑。習近平著眼實現強軍夢,緊緊圍繞強國強軍運籌全局、謀篇布局,確立了強軍興軍新的時代坐標。

  80年前,革命先輩在瀘定橋畔用13根鐵鏈凌厲飛翔,作為種子生長出光芒和力量﹔80年后,在強軍目標的引領下,一代又一代中國軍人接過先輩旗幟,傳承長征精神,在強軍興軍的新長征路上繼續前進。

(責編:王璐佳(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