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敘利亞危機迷局:血腥內戰背后的大國博弈【2】

內外交困,敘利亞局勢不斷惡化
2011年5月,美國總統奧巴馬下令對包括敘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在內的7名敘政府高官實施制裁。隨后多國驅逐敘利亞外交官。西方大國的打壓不斷加劇,敘利亞的生存狀況不斷惡化。
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資料圖)
2013年9月,美國以敘政府在沖突中使用了化學武器為由,准備對敘利亞政府目標採取軍事行動,隨后英法等15國明確表態支持美國對敘動武,美國對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一觸即發。后經俄羅斯從中斡旋,敘利亞政府同意交出化學武器,這才使一觸即發的危機得以戲劇性化解,但西方反巴沙爾政權的呼聲卻愈演愈烈。
當西方國家將矛頭一致指向敘利亞,企圖將顛覆伊拉克和利比亞的劇本再一次在敘利亞上演的時候,很難想象這位個頭高瘦的敘總統是如何扛過這場危機,至今屹立不倒。
薩達姆、卡扎菲的悲慘結局讓巴沙爾很清楚,在中東隻有政治強人才能對抗極端宗教勢力和如狼似虎的國際利益集團。要想在夾縫中生存,必須拼命抗爭。
在這場殊死搏斗中,巴沙爾面對的敵人不僅是美國、沙特、土耳其這樣實力雄厚且掌握著國際社會話語權的國際勢力,還有從伊拉克竄逃至敘利亞,並且不斷坐大的極端勢力“伊斯蘭國”。
隨著敘利亞局勢的不斷加劇,原本在伊拉克“發家”的“基地”分支乘機逃竄至敘利亞,一邊吞並收編“基地”組織武裝,一邊與敘利亞各方武裝爭奪領土資源。
用“三國演義”來形容“伊斯蘭國”進入敘利亞后的局勢或許再合適不過了,敘利亞境內的力量呈現出政府軍、反政府武裝和“伊斯蘭國”三方割據的狀態。
外有西方大國的打壓,內有反政府武裝和“伊斯蘭國”的不斷壯大,敘利亞政府軍的力量急劇收縮,甚至一度被“伊斯蘭國”打到了大馬士革的郊區。唯有借助外部力量的介入與援助,才是扭轉敘利亞局勢的唯一希望。
巴沙爾不得已上賭桌
對,還有俄羅斯可以依靠!歷史上,俄敘關系不錯,敘利亞一直奉行親俄政策。更重要的是,敘利亞是俄羅斯在中東唯一設有軍事基地的國家,保住了巴沙爾政權,就等於保住了其在地中海沿岸地區的唯一據點。
2015年9月30日,俄羅斯應敘利亞政府請求對敘境內的“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目標發動空襲。在俄空天部隊支援下,敘政府軍在風雲突變的戰場上實現了攻守易形,不僅把反政府武裝趕出了大馬士革城區,而且在北部多條戰線贏得勝利。
同時,原本氣焰囂張的“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境內接連受挫,控制區域不斷受到壓縮,國際輿論對“伊斯蘭國”覆滅充滿期望。不得不說,俄羅斯在敘利亞戰場上的挺身而出為巴沙爾的政治命運帶來了轉機。
巴沙爾和普京(資料圖)
同年10月22日,巴沙爾“閃電訪問”俄羅斯,這也是他自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的首次出訪。他在一片猜忌聲中強化了與俄關系,大有投桃報李的意味。他感言:感謝俄羅斯政府與人民為敘利亞的統一和獨立挺身而出。
而對於俄羅斯而言,地緣政治是其助力巴沙爾的最重要因素。中東局勢的變化關系到俄羅斯的國家安全。當前,俄羅斯西部面臨北約的戰略擠壓,以及歐洲導彈防御系統的威脅,如果中東地區的唯一立足點再被奪走,俄羅斯不僅失去南下印度洋的通道,未來還很可能被美國戰略合圍。除此之外,普京還可以通過“反恐”策略促使美歐減輕對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壓力。
無論如何,在這個賭桌上,巴沙爾贏了。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