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軍戰略投送“拳頭”部隊(圖)【2】

營院內,展開模擬投送途中御敵侵擾訓練。中國軍網記者李景璇 攝
輪跡有多長,投送就有多遠
缺糧少彈,曾經是無數中國軍人揮之不去的痛。
1950年寒冬,零下40攝氏度,朝鮮長津湖。一場慘烈的戰役打響了。
多年后,一名美國老兵依舊難以忘記當時的場景:樹林邊有條小河,河水冒著水汽在緩緩地流淌。一群群穿著單衣的志願軍戰士正在淌水過河。上岸后,他們跑得很慢,因為腿被凍住了不能彎曲。他們的火力很弱,而且沒有炮火掩護,槍好像也被凍住了。
而長津湖下游的水門橋則有著不同的記憶。為突出志願軍的重兵包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短短的8天時間裡,三度修好了被炸毀的樞紐大橋。最后一次,他們竟開來八架大型運輸機將巨大而沉重的鋼制組件空投下來。之后不到24小時,懸崖峭壁之間架起一座可以通過所有重型裝備的全新的鋼結構橋梁。
長津湖的戰事已塵埃落定。被炸斷基座的水門橋可以在一夜之間筑起,但勝利的征途還是要靠人創造。再回首,有一個細節總讓我們扼腕嘆息:與出手闊綽的“聯合國軍”想比,志願軍的每個軍也隻有區區10余輛運輸汽車。為輸送物資彈藥,志願軍總部曾派出40多輛卡車疾馳前線,但最終還是被美軍飛機投下的凝固汽油彈燒了個精光。而這些車的目的地,正是長津湖。
歷史終究無法復盤。
時針指向2008年。中央軍委一聲令下,我軍第一支戰略規模的重裝備運輸力量擔負新使命而來。
新生之日,就是應戰之時。
接裝當日,百余輛涂著嶄新軍綠色的重裝運輸車浩浩蕩蕩地開進了重裝備運輸營訓練場。開慣了東風、斯太爾等型號普通運輸車的汽車兵們,第一次見到長達數十米、重達數十噸的大家伙,除了新奇,更多的是壓力。
車怎麼開,怎麼維護保養,怎麼組織實戰訓練,怎麼盡快形成戰斗力,一連串的現實問題拷問著這群剛剛踏上轉型之路的汽車兵。
先從駕駛的基本功練起。看似簡單的倒車入庫,駕駛員們操作起來卻手忙腳亂。由於車身過長,一把方向摟過去,車輛來回擺動,車頭進去了,車身卻遠遠地甩在了限制線之外﹔再打一把,車尾進去了,車頭卻又甩到了一邊。平日裡駕駛動作行雲流水一般的老把式,在新裝備面前敗下陣來。
陣痛,總是新生的前奏。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