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越是"家底"厚實,經濟民主優良傳統越不能丟【2】

小兵為何能有大思維
在第16集團軍某裝甲旅坦克五連蹲點的第二天,著急忙慌吃完晚飯,記者和班裡戰士一起回連,准備參加經濟民主組組織的問卷調查。
都說現在90后戰士有些自私,凡事總想著自己,可記者和官兵一起統計完問卷后卻發現:提出的50多條意見建議,八成以上關注的都是部隊建設難點問題。
翻看問卷,記者無意中發現了3份“雷同卷”:有3個不同班級的戰士不約而同提出,連隊庫房電線老化,容易引發安全事故,建議馬上更換。相比普通戰士的建議,四級軍士長姚成恩提出的意見更有層次,他說:“如今各營連訓練教學水平不平均,由於咱們旅營區分散,相互之間很少有機會溝通交流,建議連隊撥出專款購買光盤,前往各營連刻錄精品教案學習借鑒。”
“既想著自己的‘小賬’,更琢磨單位的‘大賬’。你們連的戰士不簡單!”這一條條充滿主人翁精神的意見建議,著實讓記者這個從軍20年的老兵倍受觸動。可沒想到話音剛落,坦克五連指導員王述平卻說:“以前可不這樣!”
這個“以前”,其實並不太久。去年9月初,新兵入營后沒幾天,連隊經濟民主組組織問卷調查發現,新戰士提的意見大多都是開水有油腥味、吃不到家鄉菜、打電話不方便等“個人問題”,而關於部隊建設的意見建議卻寥寥無幾。
都說現在青年官兵民主意識強,可他們想要的大都是圍繞自己打轉轉的“小民主”。王指導員一語擊中問題要害:青年戰士的生活和成長環境,決定了他們行為方式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隻有引導他們跳出“小我”算大賬,經濟民主才不會走入“誰的事誰管,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低層次和死胡同。
聽了這話,聯系這幾天來的調研,記者恍然大悟:怪不得連隊要開展“‘當主角、建亮角、滅死角’群眾性環境設施整治”活動呢,目的就是想引導戰士樹立“我的家園我建設”的主人翁思想。
這不由得讓記者想起一個衡量部隊的“順口溜”:先看樹,后看路,進屋看看小內務,之后評價黨支部。那開展環境設施整治的效果如何?王指導員得意地說:“我這麼跟你說吧,連隊的牆面都是官兵自己動手刮的,油漆都是自己刷的。有點啥事,官兵早就想到你前頭去了。”
最讓王指導員自豪的,還是前不久連隊5名戰士外出學習的故事。他們剛到人家院裡,看到居住的營房有些陳舊,便琢磨自己動手刷牆,結果他們用了不到一半的成本,就完成了連隊粉刷任務,惹得培訓單位一個勁給旅裡打電話說:“這樣的好兵能不能給我們留下倆?”
聽了這個讓人欣喜的小故事,思索著五連戰士“從關注個人利益到關注部隊建設”的新變化,記者由這個小小的視角,仿佛看到了我軍經濟民主建設燦爛的明天。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