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步步驚心!直擊雲南老山地區最后一次掃雷

 
2017年02月09日08:36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步步驚心!軍報記者直擊雲南老山地區最后一次掃雷

【2017新春走軍營】

大年初十,年味還濃。解放軍報“新春走軍營”採訪組來到雲南省麻栗坡縣南端天保口岸一側的八裡河東山雷場。踏著這群掃雷軍人的足跡,軍報記者將見証雲南邊境地區最后一次掃雷。正如軍報記者孫繼煉、田源、費士廷在《鋪就和平發展大通道——雲南老山地區掃雷見聞》中寫道:穿行在老山一個個雷場,記者發現,無論面積大小、地勢陡緩,隻要雷患排除,當地百姓就迫不及待地撒下種子。曾經被群眾視為“死亡之地”的雷場上,如今一片勃勃生機。放眼望去,有迎風搖曳的芭蕉,有正在盛開的油菜花,還有剛剛破土而出的玉米苗,它們仿佛在喃喃低語:又一個春天來到了!

2月6日,雲南省軍區掃雷指揮部掃雷四隊官兵系著繩索,在陡峭的雷場進行人工搜排作業。嚴 浩

題記:

“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

中越邊境,老山腳下。

一座國門巍然矗立,“中國天保”4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國門下,一輛輛運送貨物的大型車輛川流不息,來往人員熙熙攘攘,人流、車流交織,一片繁忙。

天保口岸位於雲南省麻栗坡縣南端,是雲南進入越南和連接東南亞、南亞的一條重要陸路通道。

“這裡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由此出發,可直抵太平洋,是我國‘一帶一路’交通要道之一,徹底排除這條道路及周邊因戰爭而產生的雷患,是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使命。”據掃雷指揮部政委周文春介紹,2015年6月,由原成都軍區抽調400余名官兵組成掃雷指揮部隊,奔赴這裡執行排雷和永久封圍任務。

大年初十,年味還濃。踏著這群掃雷軍人的足跡,本報“新春走軍營”採訪組來到口岸一側的八裡河東山雷場。

迎面,一個帶著骷髏圖案的“雷區,禁止入內”警示牌赫然入目。在黃白相間的警戒彩帶引導下,一條雷場安全通道沿山腰由南向北一路延伸,金屬測試坑、收集坑、點火站、醫療救護點等排雷作業的場地設施一處接著一處。山路狹窄,山石遍地,最窄處僅能容下一隻腳,稍有不慎,就可能墜下山坡。

30余名官兵身著數十斤重的迷彩防護服,腰系白色安全繩,右手持探雷器,左手抓繩,像城市高樓間的“蜘蛛人”一般,在近乎垂直的山坡上進行人工搜排作業。隨著金屬探雷器報警聲不斷,官兵們反復掃描確認,再抽出探雷針,向土裡輕輕捅扎,確認地雷位置、大小、類型,插上小紅旗標識……

“報告,發現兩枚地雷!”隻見中士高彬濱輕輕放下探雷器,慢慢趴下身子,拿出隨身攜帶的工兵鏟,小心鏟去地雷表層的植被和土壤,一點點擴大雷坑……此時,高彬濱距記者隻有幾米,腳下是陡峭的崖壁,眼前是隨時可能爆炸的地雷,頭頂上方還可能隨時出現滾石,哪一處出現意外,后果都不堪設想。身臨其境,記者不禁替他捏了一把汗。

“這次掃雷是雲南邊境地區最后一次掃雷,除永遠封圍的雷場之外,所有的雷患都要徹底掃除,幾乎所有的雷場都是山高坡陡,有的根本沒有路,地雷種類雜、數量多,雷場上危機重重,步步驚心。”從受命那天起,周文春和指揮部“一班人”肩上的擔子再也沒有放下——雷場和雷場上的那些兵,成了他們揮之不去的牽挂。

自去年6月以來,每當來到這樣的作業現場,周文春心中都隱隱作痛——2016年6月4日下午,下士程俊輝在60多度陡坡進行作業時發現一枚絆發雷,正當他全神貫注排除時,腳下的山石突然崩塌,他跌落到30多米深的谷底,頭部嚴重受傷,搶救無效壯烈犧牲,把年僅22歲的青春永遠定格在雷場之中。

“大地春如海,男兒國是家。”站在陡峭的雷場邊緣,望著眼前這一群鎮定自如、無畏無懼的掃雷軍人,記者不禁肅然起敬:生死面前、家庭面前、改革面前,犧牲奉獻是他們的無悔答卷。

——下士劉貴濤這樣說:“多排除一顆地雷,鄉親就多一分安全,家鄉就多一條發展的路。”

排雷間隙,下士劉貴濤走出作業現場,這位90后的小伙子,身著厚厚的防護服,盡管山風陣陣,摘去頭盔,他的額頭依然沾滿汗水。這位彝族戰士,從小就在附近的芭蕉坪村長大,奶奶、哥哥、姑姑被地雷炸傷,家庭深受雷患之苦。上世紀八十年代,擔任民兵排長的爺爺,在為參戰部隊送飯途中觸雷身亡,成為一名烈士。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