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高原邊關用上“氧二代”【4】

有氧更有干勁
——專訪新一輪高原部隊制供氧建設負責人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花曉 趙杰
記者:這次制供氧建設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負責人:制供氧建設事關高原官兵平時保健用氧、戰時醫療用氧,建設質量直接關系官兵健康和戰斗力生成。這次建設實施后,高原部隊在制供氧保障條件上實現了“五個轉變”:保障模式由局部定點轉變為全域覆蓋,制氧方式由零星間歇轉變為足量持續,供氧對象由部分一線官兵轉變為全體高原部隊,用氧性質由醫療救治為主轉變為日常生活保健,官兵身體狀況由缺氧被動性代償轉變為吸氧主動性恢復,較好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高原部隊的缺氧難題。
記者:這次制供氧建設取得了哪些實效?
負責人:制供氧建設維護了高原官兵身心健康,是一項凝聚軍心、激勵士氣的政治工程。醫學試驗數據顯示,高原官兵每天吸氧1小時,可使血氧飽和度升高9%,顯著改善人體缺氧狀況,大幅降低高原病發病率。此項工程建成后,海拔4000米以上嚴重缺氧部隊,吸氧已納入日常作息制度,官兵每天最低吸氧1小時,實現“保健氧療”﹔海拔3000米至4000米一般缺氧部隊,制氧裝置配備到所有基層點位,官兵遇有症狀可隨時吸氧,實現“應急氧療”﹔在高原全域,實現了官兵有需要就能吸上氧,“缺氧不缺精神”的老西藏精神,煥發出了“有氧更有干勁”的新時代內涵。
制供氧建設提升了高原部隊的戰斗力,是一項強健官兵、保障打贏的戰備工程。此次建設把“制氧、供氧、吸氧”一體化保障模式融入聯合作戰體系:平時供氧,海拔4000米以上部隊直通單兵床頭,海拔3000米至4000米部隊成建制集中保障﹔訓練供氧機動和基地保障一體銜接,部隊急進高原預置儲氧和應急保障綜合配套﹔戰時供氧按照全程伴隨、立體成鏈模式組織實施,推動“救命氧”快速向“打仗氧”轉變。
制供氧建設補足了高原部隊保障短板,是一項著眼長遠、軍民融合的固本工程。此次建設總容量達1400立方米/小時,比過去升級擴容5.4倍,構建形成了以制氧站為骨干、小型制氧機和氧氣瓶為補充的制供氧網絡,既充分保障高原部隊日常用氧,又為將來緊急保障預留了余量。軍地共設立12個聯合維修點,技術人員分管共用,配件耗材合儲通用,維修保障一體聯動,軍民融合消除部隊的后顧之憂。
記者:這次制供氧建設是如何組織實施的?
負責人:一是堅持加強領導,靠前指揮。軍委首長赴雪域高原調研,親身體驗高寒缺氧,深入一線了解用氧訴求。軍委后勤保障部領導全程指揮督導建設,17次作出批示要求,組織工作組九上高原,實地勘察,現場辦公。西藏軍區、南疆軍區分管領導立下軍令狀,建立責任制,對表狠抓落實。
二是堅持科研先行,創新驅動。第三軍醫大學、解放軍總醫院、軍事醫學科學院等7個單位近百名專家,在不同海拔梯次高度設立6個研究基地和實驗室,構建“現場—實驗室—臨床”三結合模式,首次提出《高原部隊官兵吸氧標准》《高原部隊科學用氧指南》,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三是堅持明確職責,通力協作。組成以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為牽頭單位、6個行業部門參加的聯合工作組,周密制定《高原部隊制供氧設備建設整體實施方案》。軍事設施建設部門緊抓高原施工短暫黃金期,採取超常措施,159套配套用房如期竣工﹔採購部門派人常駐高原,與部隊並肩作業,對企業伴隨監督。各部門無縫對接、全力配合,確保了各項建設任務順利推進。
四是堅持質量第一,嚴格標准。在駐藏某部建成樣板示范工程,探索建立齊全配套的質量標准體系。在海拔4500米對所有入圍企業組織實裝實用實測,建立先內檢、試運行、再質檢的質控流程。先后派出30個驗收組、150余名質檢人員赴現地嚴把質量關,確保工程經得起歷史和官兵檢驗。
五是堅持注重長遠,系統配套。注重“建、管、用、修、訓”相互銜接,頒發《軍隊高原制供氧設備管理規定》,出台《高原部隊制氧站油料補助標准》,落實高原制氧站業務補助經費,建立軍民融合式維修保障網絡和零配件供應渠道,擬定設備操作使用培訓與考核評價計劃,保証部隊“用得起、用得好、用得久”。
記者:下一步如何深化制供氧建設?
負責人:一是回訪檢查建設質量,確保正常運行。採取實地勘察與遠程監控相結合的方式,對所有建設單位進行用氧滿意度隨訪,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是健全綜合保障體系,確保配套落地。督導各級部門和單位嚴格落實配套政策制度,適時組織“回頭看”評估和標准修訂工作,保証依法管裝、足額保障。
三是強化人員技術培訓,確保人裝結合。為高原官兵編印發放《高原科學用氧指南》,開展實地教、集中學、遠程訓,培養一批制氧員。
四是延伸野外供氧保障,確保應急應戰。進一步提升野戰制供氧機動伴隨保障能力,深入研究平時吸氧保健與戰時缺氧適應轉換銜接,確保維護健康與提高戰斗力的有機統一。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