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厲害了!高原邊關用上“氧二代”

2017年03月16日09:0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厲害了!高原邊關用上“氧二代”

  駐西藏、新疆等高原高寒部隊,戰時持續保持戰斗力,平時執勤、巡邏、訓練和生活,都離不開適時、適地、適量的氧氣保障。配發建設制供氧設備,徹底解決長期困擾基層官兵的吸氧難題,是軍委決策部署、部隊熱切期盼的大事。遵照習主席指示精神,軍委后勤保障部自2013年至2016年,組織為駐海拔3000米以上部隊開展制供氧建設,涵蓋200余萬平方公裡地域,使高原部隊官兵用上“氧二代”,為提升部隊戰斗力凝聚力保障力發揮了積極作用。這輪制供氧工程建設實施后,給高原官兵帶來哪些新變化?請跟隨《解放軍報》本期軍營觀察的鏡頭一同赴高原探“氧”。

  昔日印象

  易斷供 氧氣管子雖然通到了戰士床頭,但時不時的就供不上了?

  特金貴 戰士巡邏背個氧氣瓶或氧氣袋,路上累了才舍得吸幾口?

  易依賴 吸氧慣了不知不覺形成依賴,一旦不吸就不適應沒有勁?

  很隨性 建設升級了氧氣供應也充足了,所以想吸多少就吸多少?

  難實戰 高原戰場環境惡劣,打起仗來沖鋒還能背著氧氣瓶上嗎?

  今朝新貌

  全覆蓋 保障模式由局部定點變為全域覆蓋,涵蓋高原高寒部隊

  后勁足 制氧方式由零星間歇變為足量持續,實現按需供氧用氧

  常態化 用氧性質由昔日醫療救治為主變為日常生活訓練保障

  高效益 官兵身體狀況由缺氧被動性代償變為吸氧主動性恢復

  促打仗 探索戰時供氧按照全程伴隨、立體成鏈的模式組織實施

  樣本一

  河尾灘邊防連

  海拔5418米

  戍邊氧

  雪山開練散打拳擊

  ■趙金石 解放軍報記者 李 蕾

  新疆軍區某邊防團河尾灘邊防連駐地海拔5418米,是全軍海拔最高的邊防連,空氣中含氧量隻有平原的40%左右。春節,記者走進連隊排房,隻見每名官兵床頭都裝有供氧設備。

  帶隊巡邏回來的一班長何成龍走進宿舍后,把導管往終端上一插,旋鈕輕輕一旋,即可臥床吸氧了。

  在連隊制氧間,指導員亓鳳陽指著設備如數家珍:制氧機、灌氧機、增壓機、便攜式制氧機、各型氧氣瓶、氧氣袋……“如今我們連和其他駐守高海拔地區的連隊一樣,制供氧設備實現‘鳥槍換炮’。”

  制氧員朱飛祥告訴記者,制氧機有動力電才能工作,但連隊電壓不穩定,停電或限電是常事。由於電壓、氣壓、溫度等因素影響,加之輸氧終端多,各種制氧設備“聯合作戰”才能保証連隊官兵吸氧需求。過去由於制氧機沒有正規“編制”,一度存在“有管無氧”“斷斷續續”的情況。如今制氧機有了“油料戶口”,這種窘況得以好轉。

  據測算,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即使徒手站立,也相當於在平原負重25公斤。當記者跟隨亓鳳陽走進富氧訓練室時卻看到,官兵在擂台進行拳擊散打,干部和戰士同台競技,一派科學練兵的景象。

  記者穿上護具與官兵一較高下,幾個回合下來高原缺氧的感覺並不嚴重。亓鳳陽告訴記者,富氧訓練室供氧原理就是把空氣中的氧氣分離出來,彌散進入房間。自從有了富氧訓練室,大家可以借助較高濃度氧氣空間開展散打、格斗等爆發力訓練,從以前的躺著、坐著“靜態式吸氧”到現在的跑著、練著“動態式吸氧”,氧氣保障能力今非昔比。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