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的西沙,最奢侈的一道菜是辣炒南瓜!【4】
標題書法 龍開勝
4、
西沙的清晨,是最有特色的清晨。朝霞抹紅了東方天際,空氣清新得像沒有空氣一般。“噢噢——堆好了,堆好了!”不遠處,幾個孩子在喊著、跳著。這裡會有孩子?像是在茫茫的沙漠裡突然發現幾朵水靈靈的花兒,我忙迎了過去。“叔叔,你看我們堆的像雪人嗎?”一個大眼睛女孩,指著面前半人高的珊瑚沙堆問我,“昨天晚上電視裡下雪,北方的小朋友在堆雪人,西沙也有‘雪人’。”孩子們笑著跑了。這些孩子大概是隨父母來西沙探親的吧?為探個究竟,我走訪了永興島派出所。所長一邊翻著戶籍冊,一邊告訴我:“他們不是來探親的,而是正式的西沙小公民。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五個在西沙出生的孩子了,他們是程范余、陳秀基、陳紅丹、吳淑瑜、張麗君。”
1976年,西沙工委在海南島招收了60名新職工。他們多為曾經在西沙工作過的“老西沙”的子女。5年過去了,他們中有六對結為夫妻,並有了這五個孩子。程祚銳、孔慶妹夫婦被同事們稱為“西沙群島第一家”。准備結婚時,有人對小孔說:“你們結婚后就再也回不了海南了。將來有了孩子,也會變成‘小西沙’的。”小孔笑笑沒回答。工委為他們舉行了簡朴而又隆重的婚禮。
一年后,西沙第一次傳出了嬰兒那撩撥人心的笑聲。程范余的到來,給小島帶來了歡樂。誰想家了,想自己的孩子了,便會來逗逗小范余。戰士們見了小范余,也特別親,經常給他送好吃的。那個大眼睛姑娘叫吳淑瑜,她的爸爸吳清智在西沙電視台工作。這個全國最小、隻有3名工作人員的電視台,體現了國家對西沙軍民的關懷。每天晚上,坐在電視機前的吳淑瑜顯得格外活躍,一邊看節目,一邊嚷著:“這是我爸爸演的!我爸爸演的!”我問陳紅丹的母親王巧菊,為什麼給女兒取了個“狗三”的小名,她笑著說:“西沙艱苦,我怕孩子在這裡不好養,盼她像小狗那樣虎虎實實,沒災沒病。”
五個孩子一出生,就與西沙守島官兵為伴。戰士們出操,他們學著喊口令﹔戰士們訓練,他們跟著做動作﹔連隊會餐,他們是座上賓。無形的感染和熏陶,使五個孩子性格開朗、聰穎懂事,甚至還多多少少帶著些兵味兒。離開永興島那天傍晚,我在碼頭上又見到了孩子們。陳紅丹拉著我的手,問:“叔叔你要走了?”我點點頭說:“我要回北京啦!”程范余仰著頭說:“等我長大了,也要去北京看天安門、長城……”
起航了,軍艦慢慢駛出了永興港。我站在舷旁,朝孩子們揮手,他們也在跑著,一個勁地揮動著小手。我心裡默默對他們說,孩子們,幸運的孩子們——你們現在還沒意識到,但長大了一定會體會到的,在我們共和國億萬個兒童中,你們雖是普普通通的五位,但令人羨慕、值得驕傲的是,在你們每個人的戶口本的出生欄裡,都寫著金光閃閃兩個字:西沙。你們是共和國最南面的5個孩子!
35年彈指一揮間。當年五位“小西沙”,不知現在何處?他們或許已離開西沙,或許仍扎根西沙。無論身處何方,他們始終是西沙歷史的見証人!(黃傳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