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絕非浪得虛名的戰略重器

對話航空母艦——
絕非浪得虛名的戰略重器
擁有輝煌戰績的航母絕非浪得虛名,它早已成為一個戰略符號,標志著一國的決心。航母編隊所到之處,一定是全球關注的焦點。
有人謔稱:世界上沒有什麼外交沖突是一個航母編隊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個。這種強大的威懾能量和輻射效應是任何其他海戰裝備都無法比擬的。
航母,一座五臟俱全的科技城
這是一座五臟俱全的科技城,這是一頭數十萬馬力的怪獸,這是一個無比巨大的軍火庫,這是一座浮動的超級發電站,這是一塊最緊湊最繁忙的機場……航母的強大之處,在於以其為核心的作戰編隊匯集了完整的海空作戰力量。
以美軍為例,2-3個航母編隊的兵力,幾乎等同於一個中等國家海空軍力量的總和。借助四通八達的大洋航道,它能夠保持一個覆蓋半徑一千公裡左右的龐大作戰體系,始終處於前沿部署、前沿存在的威懾狀態,對於在遠離本土發生的、可能對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具有極強的應對能力。
如果一國具有廣泛的海外利益,特別是在一些熱點地區和國際戰略通道上,存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重大關切,需要常駐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予以維護,那麼,航母便是最佳選擇。當年,英國以“無敵”號和“競技神”號為核心組成的航母特遣艦隊長途奔襲,在遠離本土13000多公裡的福克蘭群島海域,一舉擊潰阿根廷,為遲暮的“日不落帝國”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相反,如果一國戰略利益僅限於周邊,海外利益較少甚至根本沒有,由駐扎在本土的軍力或者由驅護艦和潛艇構成的遠洋編隊就足以應對挑戰,那麼,航母就並非必需品。戰后,蘇聯對發展航母的態度變化就是上述戰略選擇的最好詮釋。蘇聯的地緣環境決定了其戰略利益主要集中在周邊,因此,在航母與導彈之間,赫魯曉夫堅定選擇了后者。“紅海軍”用數量龐大的大型水面艦艇和核潛艇搭載各類導彈,配合空軍,組成了強大的海上軍力。事實也証明了這套方案的可行性:當時蘇聯與擁有超過20余艘各類航母的美國平分秋色,國際影響力直線攀升。直到上世紀60年代,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的戰略博弈中失敗,以及隨后執行的擴張戰略的需求,才開始考慮發展航母。
航母,要還是不要?是個問題。而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客觀審視國家的戰略需求。歷史上有太多因為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武器裝備,而延誤國防建設甚至錯失國家發展機遇,最終導致國家安全受到嚴重損害的例子。
航母,豈是你想造就能造
從數萬噸特種鋼材,到成千上萬的電子設備﹔從驅動航母快速推進的動力系統,到保障艦載機起降的全套設施,再加上那套無比復雜的系統,才能把空軍基地打包到一艘船上。其中無一不需要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予以支撐。
美軍尼米茲級航母最后一艘“布什”號,11年前下水時的造價就已高達60多億美元,新一代福特級航母首艦“福特”號的建造費用更是超過150億美元,並且還在不斷上漲之中。承載著英國復興夢想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首艦造價高達50多億英鎊,讓英國政府一度放棄了二號艦。如果你能體味蘇聯的馬卡洛夫當年忍痛拆除“烏裡揚諾夫斯克”、淚別“瓦良格”的淒涼心境,就能理解,航母之貴,真的不是誰都能承受。
沒錢不行,沒技術也不行。眼高手低的印度海軍,先是花費了20多億美元,用時近10年,才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完成一艘二手航母的改造。隨后,依靠進口的特種鋼材,和遍布全球的供應商,國產航母才得以開工。如今“維克蘭特”號已經下水4年,仍隻有“進口”而來的船體。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母,由於核反應堆不匹配,不僅航速不足,而且動力系統故障頻發,嚴重影響出動效率。就連美國人也不敢說完全吃透了航母相關技術,“福特”號採用的先進攔阻裝置,研發進度嚴重滯后,很可能最終回歸傳統液壓機械攔阻裝置。
更為重要的是,航母建設不僅是打造一個平台,而是構筑一個包括艦載機、護衛保障艦艇等一系列配屬裝備在內的作戰體系。沒有艦載機的航母,不過是一個任人宰割的大貓﹔而不成編隊的航母,只是一個靜待導彈滅頂的機場而已。
“伊麗莎白女王”號被一再“爽約”的F-35B卡死,無艦載機可用的尷尬局面讓英國眾多創新設計和先進技術變得黯然無光。印度海軍有錢重金購得航母,卻沒有先進的護航保障艦艇與之匹配。美軍一個尼米茲級航母編隊,造價至少需要200億美元,幾乎接近俄羅斯2017年國防預算的一半,甚至超過大多數國家一年的軍費。所以,隻有綜合國力強盛的大國才能擁有航母。
打造屬於自己的最強航母編隊
不知從何時起,言航母必稱美國。的確,游弋各大洋的美軍航母編隊,用極度震撼的機動作戰畫面,在人們心中烙下了一個航母的標准形象。但“美國標准”就一定是國際標准麼?最好最貴的就一定適合你麼?
尼米茲級航母編隊的“難以承受之重”,不單在於令人瞠目結舌的造價,而在於沒有“天花板”的日常開銷。據《簡氏防務周刊》推算,美國海軍“斯坦尼斯”號航母及其戰斗群在全壽命周期內的最低維持費用接近400億美元,平均每年花費約13-14億美元。如果要保持一個航母編隊常駐海外,那麼至少需要三個編隊,一個部署、一個訓練、一個整修,一年最低需花費約40億美元,如果偶爾打兩場仗,花銷將更加驚人。
維持如此“燒錢”的艦隊是否真有必要?且看,戰后國內經濟持續低迷的英國,不斷進行戰略收縮,不僅退役和變賣了所有現役航母,就算是新建的伊麗莎白女王級,也沒有給自己挂上10萬噸、核動力、彈射等所謂“先進”的標簽。法國在失去了對非洲等傳統殖民地的牢固控制后,海外利益同樣急劇收縮,因此幾十年來也沒有新建第二艘航母。即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人,也無力用黃金去持續購買戰爭的勝利。“福特”號上裝備的雙波段搜索和跟蹤雷達(DBR)被認為性能過剩,美國海軍擬從該級二號艦開始,換裝更加實惠的企業級對空監視雷達(EASR)。
事實上,在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下,一個中型航母編隊足以應對大多數挑戰。美軍早在2004年就開始著手以“黃蜂”級兩棲攻擊艦為核心,組建數個遠征打擊群,用來應對中低強度的沖突。
不過,航母再好也僅僅是“器”,總需要“人”來掌握。航母強不強,很大程度上在於用得好不好,這個“用”顯然不隻在戰術層面。“美國標准”的真正意義或在於此。
對於有志發展航母的國家來說,隻有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技術和經驗,循序漸進,才能打造屬於自己的最強艦隊。(武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