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與人工智能的雙重變奏【2】

②從核電“數控系統”說起
人工智能干過些啥
■信用體系網課題組 王燕敏
當一個裝有人工嘴唇的機器人用小號吹奏出美妙的音樂,當一款“繪畫傻瓜”人工智能軟件虛構一把現實中並不存在的椅子,您是否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或者張開了嘴巴?
自從1956年達特矛斯會議上“人工智能”正式誕生以來,它一直在不斷創造奇跡。
人工智能意味著什麼?英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作為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就其實質而言,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甚至某些方面超過人的智能。倘若以強弱等級劃分,人工智能包括弱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譬如Siri等聊天機器人和AlphaGo等下棋機器人,無論功能如何強大,本質上仍屬於弱人工智能的范疇。
透過我國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核電技術可以發現,核電領域對人工智能的運用已經走過基礎建設、架構建立和應用開發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智能儀表、智能控制器到核電站全數字化儀控系統的建立,我國核電站基本實現了數字化儀控系統的標配。第二階段,利用互聯網+建立大數據系統,我國實現了對數字核電站和虛擬現實技術的開發利用。
就目前所處第三階段即核電人工智能的應用開發而言,則需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自學習、自適應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認為,在核電站高放射區域、不可達地區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系統進行維修,也將為嚴重事故處理和電站退役創造條件。
以核電領域人工智能發展作為個案,知道人工智能以前干過些啥,就能判斷人工智能現在該干啥、將來能干啥。
譬如,在同樣屬於新興領域的海洋、太空、網絡空間、生物、新能源等領域,人工智能當然大有可為。目前“機器學習”更多地等同於“分類”,未來伴隨機器自動“學習”程度的加深和強化,便可從數據自動分析中獲得規律進而實現對未知數據的精准預測。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諸如基礎設施統籌建設、軍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軍事后勤等軍民融合傳統領域,人工智能同樣大有可為。就像當年核電“數控系統”一樣,起步階段的人工智能竟然改變了一個行業的整體風貌,傳統行業隻要熱情擁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必定會帶來一個個“意外”驚喜。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