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與人工智能的雙重變奏【4】

④楊瀾為何關注那件灰色T恤
誰來改變人工智能
■解放軍報記者 董 強
那哭泣的場景,深深打動了身為軍事記者的我:士兵懷抱著被炸毀、再也無法修復的機器人戰友淚流滿面。
人與機器能夠產生感情嗎?
比這更令人惶恐的,是閱讀《我,半機械人》的時候。有“瘋狂教授”之稱的英國考文垂大學常務副校長凱文·沃裡克教授,早在1988年就曾將芯片植入手臂,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帶著芯片行走的人”。尤其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當他在美國紐約握拳的時候,大腦信號通過互聯網傳到英國,位於英國的那隻機械手也隨之握拳。
面對這個活生生的“生化電子人”,除了震撼,更多的恐怕還是困惑。
當愛情、生活和戰爭都自動化了,人類該如何自處?智能時代,人類究竟靠什麼勝出?於是,“人機共生”的話題,一波熱過一波﹔“終極智能”的話題,催生了並不終極的思考……相比之下,資深傳媒人楊瀾對那件灰色T恤的關注更顯得意味深長。
楊瀾採訪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曾擔任“谷歌雲”首席科學家的李飛飛時,李飛飛那件灰色T恤引來楊瀾一番凝視。顯然,楊瀾關注的是T恤胸前印著的英文:AI改變世界,誰來改變AI。
是啊,誰來改變AI?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院長尼克·博斯特羅姆教授,在一份關於全球災難風險的報告中列舉了12種主要風險,認為人工智能比核武器、環境災難這些問題更加嚴重。
在軍民融合從初步融合邁向深度融合的當今中國,這同樣是一道必須嚴肅對待的考題。軍民融合,就是要逐步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在這個“一體化”進程中,有了軍民融合思維的人工智能,才不會像一匹脫缰的野馬,沒有“邊界”觀念地四處撒野,更不會以“純科學”的名義損害我們的國家利益。
在“戰略體系和能力”的構建中,人工智能一系列探索創新,就能不斷為傳統領域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選擇。
2017年9月18日,第三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暨論壇活動在北京開幕。中央軍委戰略規劃辦軍民融合局負責人作政策輔導時,科大訊飛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音轉文”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
而今,AI3.0時代正大踏步走來,是機遇還是危機?
被譽為“中國聲谷”的科大訊飛是否昭示著,如何駕馭人工智能,中國人有自己的選擇?中國軍隊有自己的選擇?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