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軍民融合與人工智能的雙重變奏

王龍偉 等
2018年09月15日09:25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原標題:軍民融合與人工智能的雙重變奏

  中國人適合做人工智能。

  權威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國際上43%的人工智能論文出自中國人之手。

  中國年輕人數學好、願意追逐“熱門”行業,能夠快速培養大批“人工智能工程師軍團”。

  無疑,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

  然而,尺之所短寸之所長,優勢所在可能恰恰就是短板所生之處。擅長論文,未必擅長實踐﹔追逐“熱門”,未必坐得住“冷板凳”……

  把准優勢與短板的脈,呼喚以國家戰略的視野觀察這個新興領域:人工智能。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軍民融合與人工智能的雙重變奏

  ——以國家戰略視野觀察一個新興領域(上)

  ①767名流浪者的“回家”之路

  人工智能是什麼

  ■解放軍報通訊員 王龍偉

  乘坐無人駕駛地鐵,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2017年12月30日,北京地鐵燕房線開通。作為國內首條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運行線路,它也是我國第二條採用無人駕駛技術的地鐵,可自主完成休眠、喚醒、開關車門、折返。如遇障礙物,列車裝配的“黑匣子”僅需1.4秒便可啟動緊急制動。

  無人駕駛,僅是人工智能改變人類生活的冰山一角。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而這,已經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單就手機中的人工智能運用而言,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已經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能。從手機上的計算器到無人駕駛汽車,再到未來可能改變世界的重大變革,人工智能可以用來描述很多東西。

  人工智能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已經滲透到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等領域。

  今年3月底,廣州市救助管理站一位民警點開手機中的“核查通APP”人臉識別功能,對著一名流浪受助人員照片“刷臉”。10秒后手機屏幕上出現20名形似人員身份信息,工作人員順藤摸瓜幫其找到家人。兩個多月時間,廣東省民政廳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成功幫助767名流浪乞討滯留受助人員找到家人。

  倘若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看待軍民融合與人工智能的雙重變奏,人們將欣喜地發現:兩者都屬於國家戰略,軍民融合作為黨和國家的重大成果、重大決策和重大舉措,對人工智能的高度關注是必然的﹔人工智能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其軍民融合之路的創新實踐,對傳統領域的影響又是不可低估的。

  “人工智能作為典型的軍民兩用前端性技術,在國防武器裝備領域具有深入而廣泛的應用前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經濟與國防協調發展司領導這一判斷,引起業內外廣泛關注。

  有識之士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不關注人工智能的軍民融合,已經不是現代意義上完整的軍民融合。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認為,今后幾十年中,人工智能是最重要的軍民兩用技術。

  一些軍事專家也敏銳地覺察到,人工智能一旦與武器裝備相結合,作戰樣式變化朝著“無人化”方向加速發展,從搜索發現目標到威脅評估到鎖定摧毀,再到效果評估,全程可由人工智能完成替代。

(責編:楊曦、仝宗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