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與人工智能的雙重變奏【3】

③假如“小不點”大量投入戰場
智能化戰爭有多遠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仲崇嶺
這個“小不點”,讓人歡喜讓人憂!
去年,在聯合國特定常規武器公約會議上,未來生命研究所演示一個體形類似蜜蜂、如掌心大小的小型機器人,因配備了人工智能系統,便可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自主鎖定目標並發起攻擊。
這款機器人自己會飛,處理器比人類反應速度快100倍,能識別敵友,即便把臉遮住,它也可以依托神經網絡與大數據,通過膚色、性別、步態和聲音找到攻擊對象。尤為可怕的是,這只是系列產品中的一個,如果被作為團隊來訓練,它們能穿透建筑物、小汽車、火車,躲避人類、子彈等幾乎所有防御手段。
可想而知,這個“小不點”如果大量運用到戰場,后果將是怎樣!
早在4年前,軍事評論家張召忠就已預判:“機器人在戰場上作戰,如果今天佔10%的話,那麼10年以后應該是30%,20年之后應該是40%。”
一年后似乎有了驗証。俄軍出動機器人集群入敘參加地面反恐作戰,對擊潰“伊斯蘭國”防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這次戰爭,全球首次戰斗機器人集群作戰震驚世界。
智能化戰爭,離我們究竟多遠?在有見識的軍人看來,有准備,再近也遠,到眼前依然處之泰然﹔無准備,再遠也近,真來時必定手忙腳亂。
事實正是如此。人工智能如同一列高速奔馳的列車,當人們還在舉目遠眺時,它已經呼嘯而至。有人預言,人工智能武器將會成為繼火藥和核武器之后軍事技術領域的第三次革命。這也意味著,從空中到地面,從海上到水下,未來戰爭很可能全是“無人化”作戰!
2017年12月,在第五屆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上,一家智能公司制造的世界上最快無人艇亮相,它可搭載反艦導彈雷達誘餌模塊,伴隨母艦航行,干擾來襲導彈,並能跟蹤、驅離和攔截目標,已多次參加海軍實彈演習。
有史學家稱,阿蘭·圖靈“炸彈解密機”的發明,讓“二戰”至少提前兩年結束,更拯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炸彈解密機”成為當今計算機的濫觴,也打開了一扇人工智能的大門。人工智能又能給今天的軍營帶來怎樣的變化,值得每一位不甘落伍的當代中國軍人深思!
既遠又近的智能化戰爭面前,軍民融合何為?我們欣喜地發現,人工智能已是許多基層官兵愛不釋手的熱門書籍。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