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零距離感受“瓦良格”號近衛導彈巡洋艦——

這個“航母殺手”靠什麼多次軍演陣陣到

2019年05月10日09:55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這個“航母殺手”靠什麼多次軍演陣陣到

4月29日至5月4日, 中俄雙方以“海上聯合防衛行動”為課題,組織進行了“海上聯合-2019”軍事演習。

演習前期,兩國海軍參演官兵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訓練和交流活動。

在此期間,兩名記者分別登上俄羅斯海軍的“瓦良格”號近衛導彈巡洋艦和“維諾格拉多夫海軍上將”號反潛艦,實地參觀體驗這兩艘主力戰艦。

4月29日上午9時許,青島大港的三號碼頭肅穆沉寂,靜待著俄方軍艦的到來。

暮春時節的青島港海風尚帶寒意。一艘軍艦從遙遠的海面向港口緩緩駛來,威嚴的鐵灰色艦身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艦身上醒目的純白色舷號“011”宣告著它的身份——俄羅斯“瓦良格”號近衛導彈巡洋艦。

它的出場宛如一場大片的開頭——龐大的身軀以排山倒海之勢將擋在身前的空間碾成碎片,填滿了觀眾的視野。“瓦良格”號就像金屬堆砌而成的機械堡壘,從重工業時代遠航穿越而來。

“瓦良格”號已經不是第一次與它的中國“老朋友”們打交道了。

從2012年起,中俄“海上聯合”系列軍事演習開始常態化舉行。2013年,2014年,2015年……作為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指揮旗艦,“瓦良格”號幾乎沒有缺席過。這位已經服役約30年的“航母殺手”,親歷了兩國海軍的數次並肩“作戰”,用沉靜的目光見証著中俄的友誼互信一路走來,不斷向前邁進。

下午3時,記者和我方海軍官兵一起登上“瓦良格”號進行參觀。

天空一掃早晨的陰沉,陽光明亮刺眼。艦上高懸的彩色旗幟隨風飄揚,“瓦良格”號沉重堅硬的鐵軀似乎也柔和了許多。

沿著高陡的舷梯登上艦艇,抬眼看去,各種設備森羅密布,天線高聳林立,周身縈繞著金屬特有的生澀氣味,令人感覺仿佛進入了機械之城。

面向艦艏一側,記者抬頭仰視,有些艱難地望到了“瓦良格”號前段的最高點。

這一部位的上層建筑高五層,與封閉的金字塔形主桅相連。主桅的頂端距水面的高度足有30多米。建筑主體的上下左右擠滿了或半球狀、或網狀、或支架狀的各種裝備,不浪費一點兒空間。

“瓦良格”號延續了俄羅斯武器的最大特點——焊接、漆工洋洋洒洒,裝備主體笨拙厚重,雖與精美細致搭不上邊,但火力猛、威力強、結實耐用。各種器械與艦體表面雖然看上去有些斑駁不平,卻依然扛住了歲月的侵蝕。服役約30年仍能在無邊深藍裡劈波斬浪,這已足見其所用鋼材的結實可靠,武器裝備的皮實耐用。

視線回到眼前。艦艇的中部平台上,幾條黑色纜繩溢散著略微刺鼻的油料氣味,將形如轉盤的紅褐色低台全部圈在了一起。每個“轉盤”中央都有一個不大的鐵灰色裝置,猶如用鐵盒子壘成的模型。這是8座8聯裝的裡夫垂直發射艦空導彈系統。

艦艉的直升機起降平台既不開闊也不平坦,不僅有坡度起伏,平台上還建有運輸彈藥的黑色軌道,與我國艦艇無障礙水平式的起降平台大為不同。

當記者經由漫長狹窄的過道,來到戰力集聚、武備嚴整的前甲板后——仿佛巨型鐵罐一般,8座雙聯SS-N-12“沙箱”遠程超聲速反艦導彈發射裝置赫然在目,該裝置裝載有多枚用於打擊水面目標的反艦導彈。

前甲板中央,基座宛如半球堡壘形狀的雙管艦炮令人眼前一亮。它是“瓦良格”號的主炮,主要用於打擊空中和水面目標,進行自我防衛。

主炮系統后方,火箭式反潛深彈發射器十分惹眼。發射時深彈將會被火箭推進到水底指定深度引爆,用於打擊水下的潛艇目標。

反艦,防空,反潛﹔多層次,多領域,多方位……

作為一艘光榮級近衛導彈巡洋艦,“瓦良格”號在其滿載排水量超過11000噸的艦體中,均衡地配置了各種武器,貌似並沒什麼特殊的設計,在遠洋作戰時的戰斗力卻不容小覷。

據介紹,在上世紀70年代,由於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的建造維護成本過於高昂,更為經濟小型化的光榮級應運而生。70年代末開始建造的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繼承了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的特性,可防空,可反潛,還可獨立對海、對空、對岸作戰,作戰能力多元。

本次中俄“海上聯合-2019”軍事演習中,“瓦良格”號作為俄方指揮旗艦,指揮編隊參與聯合防空、聯合反潛、聯合救援等多個課目的演練,進一步增強兩國海軍默契,增進兩國海軍友誼。

在這種良性互動中,兩國海軍官兵必將更好地攜手並進,共同擔負起維護海上和平的崇高責任。

兵器小貼士

“瓦良格”號是蘇聯建造的第三艘光榮級巡洋艦。1983年下水,1989年10月入役。長約186米,寬約20米,最大吃水深度約為7米,滿載排水量可達11500噸。最快航速32節,最大續航距離可達到7500海裡。

“瓦良格”號屬1164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從設計建造之初起,它的首要作戰任務就是打擊敵航母編隊,作戰能力十分全面多元,不但能獨立對海、對空、對岸作戰,也可為己方航母編隊護航。(記者 楊悅)

(責編:陳羽、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