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此前美国Scitor顾问公司分析师马修·哈利克斯曾发文批评这种发说。哈利克斯认为,对于华盛顿而言,修改或废除《中导条约》并发展目前被禁止的导弹力量,是不智之举。这些武器系统不但效用有限,而且美国还可能会因此牺牲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力。部署中程导弹是不是有助于阻止冲突爆发?按照哈利克斯的说法,如果被部署在第一岛链内,这些武器系统会被轻而易举的摧毁,因此更容易诱发攻击性活动,而不是阻止。事实上,哈利克斯认为,部署在第一岛链内的中程导弹与美国驻冲绳军事基地的飞机一样容易遭到打击。不过,文章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古怪,因为陆基导弹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其生存能力。例如,即便没有主动防御,导弹也可以被储藏在硬化设施或井基发射装置。除非它们处于全无保护的前线位置,否则很难让人相信,导弹像停放在飞机或脆弱的机棚里的飞机那样容易遭到打击。
哈利克斯还不赞同机动性可以提高生存能力的说法,因为亚太地区的许多可能的作战阵地的面积都太小,太过拥挤。然而,文章指出,像九州和吕宋等一些岛屿的面积却很大,尽管今天看来在这些岛屿部署导弹令人难以置信,但事情可能不会一直如此。而且,公路机动发射平台在发射导弹后重新部署只需几分钟就可完成,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会使一切变得不同,即便是在相对拥挤的地方。需要指出的是,在军事演习期间,日本已经在其较偏远的西南岛屿部署了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正如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吉原俊井指出的那样,这些公路机动平台是用来执行海上封锁任务的理想工具,这部分原因是由于它们能够“打了就跑”。
不过,文章认为,虽然中程导弹并不是应对中国日益提高的军事能力的“银子弹”,但却能够复杂化中国的作战规划,并提高其作战成本。摧毁硬化储藏设施可能需要导弹配备单一穿透弹头,而不是能够对未受保护的飞机飞构成严重威胁的小型子弹药。这意味着中国要削弱美国的战斗力,就必需耗尽自己的中程导弹库存。另外,摧毁机动目标的难度极高,美国早就发现了这一点。让机动目标处于危险之中,就需要持续地大面积监督系统、能够在飞行途中重新定位目标的打击平台或超视距导弹,以及能够迅速在传感器与打击平台之间迅速传递信息的指挥作战基础设施。所有这些能力都需要耗巨资打造。面对导弹威胁,中国可能也需要斥巨资发展昂贵的防御措施。
哈利克斯认为,美国不应该发展新的导弹力量,而应该提升自己的水下作战及远程打击能力。文章指出,这些能力的确非常重要,应该是美国国防投资的重点领域。不过,文章认为,这些能力也有其局限性。例如,由于很难被探测到,所以潜艇一艘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不过,它们携带的武器却非常有限,随着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任务,这一限制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轰炸机也有许多优点,其中包括能够从超出大部分敌方空中及导弹力量射程覆盖范围的基地里发动攻击。然而,这种作战平台的数量很少,特别是穿透型轰炸机,常常依靠需要从容易遭到攻击的基地展开行动的支持性资产,包括加油机和电子作战平台。另外,虽然文章认为哈利克斯有关这两种能力能够提高竞争对手的作战代价的观点表示赞同,但不清楚为什么美国要更加依靠已经被中国洞悉的现有能力,而不是目前中国还没有做出防范的未有能力。
最后,文章指出,俄罗斯违背《中导条约》的规定,对该条约的命运和军备控制提出了疑问。不过,这也提供了一次机会,使美国能够重新考虑很久以前被美国放弃的军事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再次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作者:知远/北风)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