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功能,克服现有军用无人机的短板,未来我国军用无人机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向高空长航时方向发展。以往的无人机由于承载能力小,供电不足,续航时间短,因此,侦察面积小,无法长时间连续获取信息,甚至会造成情报“盲区”,很难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因此,我国军用无人机必须具有大范围搜索和监听、空战早期预警等多种功能。为此,未来军用无人机将可能使用涡扇发动机、转子发动机、太阳能发动机、脉冲爆震发动机等新型动力装置。
二是向操控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军用无人机主要由程序控制飞行,航线相对固定,难以临机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地面控制站操纵无人机时,无人机的反应通常略有滞后,很难有效规避障碍和危险。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军用无人机的智能化水平,增强无人机的临机应变能力和自主作战能力。
三是向隐身化方向发展。有专家预言:“未来的空战,将是具有隐身特性的无人机与防空武器之间的作战。”为进一步增强无人机的隐身性能,使无人机的作战行动更具隐蔽性、攻击更具突然性,未来军用无人机将大量采用复合材料、雷达吸波材料和低噪声发动机等,同时减小机身表面缝隙,进一步减少雷达反射面。
四是向任务多元化方向发展。未来无人机承担的任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任务级别将由战术级,扩展到战役、战略级。任务性质也由信息支援保障,扩展到攻击性作战,并实现侦察和打击的有机结合。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可能出现无人预警机、无人战斗机、无人轰炸机、空战无人机、微型无人机等具有特定作战功能的多样化飞机。与之相适应,军用无人机将大量应用于未来战场上,并将产生巨大的战场影响力和战斗力。
五是与有人机协同作战。随着世界防空武器的不断发展,有人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无人机如果携带传感器和雷达前置部署,作为有人机的“探路者”,就能大大减少飞行员因防空武器攻击而造成的伤亡。因此,未来两者结合使用,将起到相互促进和补充的作用:无人机的人工智能技术会大大减轻飞行员的操作负担,有人机上的自动控制、数据链、导航技术可使无人机不再是简单的遥控航模。无人机和有人机将各自发挥优势,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智韬 李伟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