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人民网>>军事>>正文

誓让雪山红旗永不褪色

——记西藏军区岗巴边防营新一代革命军人

人民网记者 杨牧

2015年09月06日08:32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岗巴营,驻扎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祖国西南边关。成立54年来,代代官兵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无私奉献、忠诚戍边。“雪山红旗、永放光彩”。他们是一面旗帜,迄今先后7次受到全国全军表彰,营和所属连队在不同时期被授予“岗巴爱国奉献模范营”、“高原红色边防队”、“强边固防模范连”等荣誉称号。

2014年,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在强军兴军的新的历史时期,岗巴军人继承优良传统,并以“四有”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们始终铭记:要像一颗永不生锈的钢钉牢牢扎在祖国西南边关。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进岗巴营,目睹了这面红旗的英姿。

岗巴,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北麓,藏语的意思是“雪山下的村庄”。这里方圆百里,人烟稀少。作为边境县,它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与我国周边3个国家接壤。岗巴边防营,1961年进驻此地,成为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建制营,管控防区百余公里边境线和通外山口。

8月,或许是岗巴“最好的”季节。没有-40℃的严寒,不刮风时,太阳大方地直射高原。但是,8月的天气也可能说变就变,一天内变换好几个季节也是常有的事。就在这个8月,记者来到岗巴营,登上塔克逊主峰,和驻防海拔最高的查果拉哨所。

查果拉的战士守卫在军区海拔最高的哨所。(人民网记者 杨牧摄)

岗巴军人的灵魂是滚烫的

“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道尽了人类生命的脆弱,而灵魂的可贵。

岗巴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这里,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年均气温-4℃、最低达-40℃,每年20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在医学上被视为“生命禁区”。上世纪60年代,准备为该营承担运输重任的骡马,没有运送一针一线就先后倒下;70年代,类似的悲剧发生在“高原猛士”牦牛身上……

人的生命更加脆弱。恶劣的自然环境,冷酷地摧残着岗巴军人的身体。自组建以来,岗巴营有31名官兵献出年轻生命,85%官兵不同程度患高血压、心脏移位等高原性疾病,30%因身体机能严重失衡,留下健忘症、大脑神经退化、免疫力下降等后遗症……

但是这样的环境,丝毫没有阻挡一代代官兵勇上岗巴的脚步。青春献高原、热血洒边关。老岗巴颜红林戍守八年,患上多种疾病,被迫脱下军装,可他无怨无悔:“我永远都是岗巴兵,只要国家需要,我的孩子还来岗巴站岗。”查果拉哨所,海拔5318米,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35%,是军区最艰苦的哨所。可它却像磁石般吸引着岗巴官兵,每年进点时,大量申请书飞向指挥部,上查果拉成了岗巴军人莫大的光荣。

“为了祖国和人民和平安宁,必须建设巩固的边防。作为新时代戍边军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习近平主席曾这样嘱托边防军人。“为祖国巡逻边境、守卫边疆,这样活着很有意义。”这是岗巴军人的心声。岗巴营,有独特的石头文化,官兵们在营部和连队附近的山岗上,用石头垒出祖国地图,垒出一句话:祖国在我心中,我在祖国怀抱。

忠诚,烙刻在岗巴军人的灵魂里。“连长,我想入党”,想起年轻战士任浪牺牲前的最后一句话,岗巴营现任营长胡广军至今难抑悲痛。“那是我当连长时带的兵。”胡广军说,在一次条件最艰苦的巡逻中,任浪不幸牺牲。入伍后,他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3次申请入党,组织一直在考察培养他。“没想到那成了他最后一句话。” 胡广军擦拭泪水,数度哽咽。

今天的岗巴营,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新一轮营房整治中,该营组建时立下的奠基石受到重点保护。党的十八大代表、该营教导员何正海说,要让牢牢听党指挥的基石永远矗立岗巴。“生命有禁区,听党指挥无盲区!”岗巴军人举旗铸魂,矢志锻造成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最高卫士”。

塔克逊哨所的战士为观哨做准备。(人民网记者 杨牧摄)

训练实战化 岗巴军人本领强

能打胜仗是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核心。习近平主席曾在讲话中指出,要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

岗巴营承担着繁重的边境巡逻任务,每年巡逻180次以上。官兵们却从不把巡逻当成唯一任务,训练考核不打折,崇尚“苦中更有为”。

由于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在岗巴,徒手站立相当于内地负重25公斤,医学上控制和禁止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但是为适应高山山地作战特殊环境,官兵们坚持每天仰卧起坐、深蹲起立、俯卧撑“3个100”,每周5公里越野、冲哨楼、冲山头“3个3次”。他们把野外生存训练放在冰峰深谷,把紧急出动路线设在雪线山脊,把“三实”训练选在风雪天,在险境困境中摔打磨砺。

近3年来,他们创新37项训法战法,在上级比武中夺得11个冠军;所属5个党支部均获评先进,3个单位被授荣誉称号,5名官兵荣立一等功。2014年11月,上级组织军事训练大考核,全营年度军事科目普考优良率达100%……

他们为什么能做到?驻防塔克逊的岗巴营二连连长梁建国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年6月,二连的应用射击考核,及格率没达到80%,营长处罚不及格人员出去冲山头。他认为连队考核没有达标,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于是他扛着红旗,带头冲山头。“当时下着冰雹,天气寒冷,全连士气低落。我们跑了四五公里,冲上很陡的坡,确实很累。”

这样的训练在平原可能很轻松,但对于高原军人来说,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岗巴经常刮8级以上大风,拿夏天的5公里越野跑来说,“风不单纯给阻力。跑的过程中,风吹着头,非常刺骨,后脑勺会非常涨。我们身体有劲,但是肺感觉要炸了,喉咙也像火烧一样。”这是岗巴军人对高原越野跑的感受。

“但是我不感到委屈,”梁建国说。下山后,营长胡广军亲自示范动作要领。“后来我们拿水壶灌水挂枪,练姿势臂力,练准动作。” 一个月后,二连考核全部合格。这件事给梁建国最深的感受就是:军事训练不是花架子,提高训练实战化水平,绝不是一句空话。

在岗巴营,干部平时看得最多的是地图,跑得最勤的是哨卡,研究最多的是战法,全营90%以上的干部和班长是边防通、敌情通、地形通,研练的战法被评为精品战法。近年来,营研究提出22条高寒山地作战训练建议,总结的“夜间射击五要诀”“抗缺氧10分钟训练法”得到采纳和推广。

查果拉哨所的战士开始武装巡逻 (人民网记者 杨牧摄)

岗巴“红旗”用青春和热血铺就

“狼烟起,江山北望……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这是岗巴营一连在一次巡逻中突陷险境、面对着枪口时,队员们唱出的歌。“我们的战士身处险境,没有畏缩,表现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胡广军直言。

“没有一个人不想参加巡逻。”无论是驻守多年的老岗巴,还是刚入伍的新战士,都表达出这样的心愿。在这块未勘定的边境,岗巴军人靠脚去量、用心去数,坚守着“决不把领土守小,主权守丢”的誓言。“巡逻,是生动的使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岗巴军人李国强说,站在边防线上,应对各种复杂任务,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边防军人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革命军人还是要有血性。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千万不能丢。”这是习近平主席对新一代革命军人提出的要求。“扎根边防、守卫边防、建功边防”,岗巴军人或亲身经历、或口耳相传的故事里留下很多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感人事迹。

“雪地中的‘邱少云’”,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三连一班班长邢亚西。那是2012年除夕前一天,全连收到紧急任务,第二天一早需开赴巡逻山口潜伏,防止敌特分子入境渗透。“那天山口很冷,9点左右下起了小雪。完成第一组潜伏任务后,下午2点,我们原路返回。”邢亚西回忆,“快到宿营地时,我听到有人喊我名字。循着声音,我看到一位战友陷在雪地里,他是负责架设电台的谭仲林班长,已在雪地里坚守了4个多小时。他爬起来对我说:‘兄弟,给我点水喝。’但是,我水壶里的水早已结成了冰。于是他又卧倒下去,拿着雪球啃起来。当时气温零下30多度,谭仲林守护着电台,严守纪律,继续执行任务。”

老班长颜红林“最后一课”的故事也在岗巴营广为流传。2013年,上级为连队配发了新器材。作为连队业务骨干的颜红林,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研究、观测自学。一天下午,在给全连官兵传授时,他却突然倒下了,送医后被诊断为“重度糖尿病”。由于身体原因,他不得不退伍。他向连队提出的最后一个请求是:把没上完的课在最后的时间里上完。二连一班现任班长潘华冠至今记得清楚:那是11月底,训练场上风沙很大。连队告诉颜红林可以坐下讲,可是他坚持站着。“有好几次,他被吹得东倒西歪。干部上去想搀扶,都被他拒绝。”凭借坚强的毅力,颜红林讲完了这一课。

多次带队执行巡逻任务的现任营长胡广军熟知巡逻途中的每一场较量。在一次巡逻中,巡逻队遭遇外军阻拦。“从早晨9点到夜里接近1点,16个小时,我们守土有责。”胡广军说,“晚上9点后,大风夹带着雪花,吹得人站不住。对方换了四五拨人,当场有人晕倒,而我们的战士从头到尾既没换人、也没晕倒。”

8月的岗巴,天气变幻无常。在查果拉哨所采访时,晴空中突然砸下豆大的冰雹。记者不得不穿上厚厚的军大衣,而查果拉的军人却个个身着单衣。“不觉得冷,”紫红的双手握着钢枪,脸上泛着高原红的哨兵说道,“冷正好能锻炼意志品志”。不到高原边防一线,不能深刻体会岗巴军人的报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无论何时,他们都无愧于这身军装,无愧于高原边防军人的承诺,无愧于祖国和人民。

岗巴营部,阳光房里的绿植鲜翠欲滴。(人民网记者 杨牧摄)

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代代传

实现强军目标,建设强大军队,优良作风是根基。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我军人民军队的性质永远不能变,老红军的传统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永远不能改。丢掉了好传统好作风,就是自毁长城。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代代岗巴军人的优良品德,他们始终继承和发扬着“苦干加实干”的进取精神。

记者在营部、连队与战士们一起用餐时,发现这里的伙食是荤素搭配,既可口又健康。但是,老岗巴人都知道,因为气候恶劣、地处偏僻,以前官兵们很少能吃得上新鲜蔬菜,只能吃干菜和罐头。“种活一棵树”,也一度是岗巴军人心中绿色的梦。

雪山、冻土、乱石滩……官兵们分析岗巴地貌组成,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把拓荒增产的着力点放在修建温室、移土栽培上,在节假日“愚公移山”“燕子垒窝”。他们在岗巴营盖起了40多座保暖房,搭起3万多平米蔬菜大棚,还在这千万年不长树的地方种活了树。

在三连,记者走进连队的温室大棚。茄子、黄瓜、辣椒、青瓜……坠满枝头,战士们介绍,他们连队的温室大棚有26个品种,每天所吃的蔬菜里至少2个是自己的劳动果实。战士们说,每周六是他们的农副业生产时间,每到这天大家都会高兴地进棚拔草施肥。如今,岗巴营区里,目之所及,一排排红柳鲜翠欲滴,一个个温室硕果累累……代代官兵的不懈努力,终于让绿色在雪域高原扎下了根。

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后,岗巴官兵主动抽调技术骨干,向驻地群众传授技能。驻守一方,造福一方。在干好部队工作的同时,他们关心爱护群众,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先后为当地引进7个农牧优良品种,帮助11个村庄脱贫致富,从雪灾震灾中抢救群众210多人、牲畜5300多头。他们向驻地附近群众送医送药,数十年不间断。他们还深入寺庙、学校和牧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积极当好党在藏区的“代言人”。

边境牧民亲切地称他们为“金珠玛米”(指解放军,藏语原意是拯救苦难的菩萨兵),感激并拥戴着他们。查果拉哨所战士王伟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拥军故事:2009年6月中旬,查果拉下了一场大雪,封山封路。有长达15天的时间,保障菜送不上来。营部决定将菜先用车拉到山脚,再由战士用背篓背上去。“那天我们来回背了三趟。最感动的是,放牧的4位藏族百姓,主动帮忙,最后我们一起互相搀扶,终于把菜搬上了查果拉。”

或许是因为经常需要共同面临生死的考验,“兄弟情、战友爱”在岗巴营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次,三连官兵踏雪巡逻。战士陈鹏与班长李青顶走在最前面探路。走着走着,陈鹏突然掉进冰川窟窿,崖壁上渗满血迹。战友们赶紧抛下背包绳救人,可窟窿深度超过10米,背包绳长度不够。危难当头,战友们纷纷脱下上衣,从袖口处打结相连,把“救命绳”加长,拉陈鹏脱离险境。

那是用生命凝结的情谊。“只要与连队兄弟在一起,无论训练、巡逻都愿意。”二连一班班长潘华冠创作了一首歌《兄弟》。他在采访现场念诵了其中一段歌词:“兄弟并肩走过风雨的街头,羡慕无拘无束的自由。如果是兄弟,我们要一起闯,没有什么困难让我们低头。”

为了大家,岗巴军人不得不舍弃小家。教导员何正海说,岗巴军人的孩子不是一天天长大的,而是一年年长大的,岗巴军人的父母不是一天天变老的,而是一年年变老的。戍守岗巴的官兵,有的一年甚至几年都回不了家乡,他们把思念深深藏在心底。面对亲人、爱人,尽管心中不舍,但他们深知“祖国总要有人站岗,自古有国才有家”。

在营长胡广军的笔记本里,有这样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 华夏文明是我的魂 伟大复兴是我的梦

我是中国军人 听党指挥是我的魂 能打胜仗是我的梦

我是中国边防军人 祖国人民是我的魂 戍边卫国是我的梦

…… 

岗巴营三连的板报(人民网记者 杨牧摄)

分享到:
(责编:杨牧、闫嘉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