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元月,一条消息在某边防团引起不小震动:在军区“标兵连队”评选中,十连榜上无名!
一个连队评不上标兵单位,按说不是稀奇事,可这事摊在十连头上,就有点不正常了。十连是军区授称单位,此前连续13年被两级军区评为“标兵连队”,可这一次为啥落选了呢?
2012年,十连作为现代营房建设试点单位,对营区进行整体改造。改造主体工程承包给地方,连队也积极开展军工自建。官兵们开山凿石、种草平地、装车卸物,用坏了几十根钢钎,磨烂了几百双手套,既节省了建设经费,也加快了工程进度。然而,在年底军事训练考核中,十连成绩却落后于其它连队。团里推荐上报“标兵连队”表彰对象时,决定不报十连。
消息传来,连队官兵既感到意外,更觉得委屈。论辛苦,这一年汗水不比任何一年流得少;论条件,这一年训练时间被挤占、训练场地在整修。在这种情况下,训练成绩下滑就不推荐评先,冤不冤啊?
要说难受,莫过于两位连队主官,但他们不是委屈抱怨,而是反躬自省查原因、找教训,在此基础上,给官兵们上了一课。
“没评上标兵连队,从辛苦劳累来说,感到冤可以理解;从职能使命来说,一点也不冤!”课堂上,连长唐俸的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军队是要打仗的。这行那行,打不了仗就是不行!训练成绩上不去,就算评了标兵连队,别人心里服气吗?我们心里踏实吗?”
接着,唐俸给大家分析,训练时间被挤占,可我们工作统筹到位了没有?零散时间用好了没有?训练场地在整修,但我们替代办法想够了没有?基础训练抓实了没有?“归根结底,还是当兵打仗的意识有所弱化,战斗力标准没有真正立起来!”
走出课堂,官兵们失落感转化成了沉甸甸的责任感紧迫感。连队党支部痛定思痛,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军事训练的措施。团里也根据实际,减轻了连队军工自建的负担。经过一年努力,连队在军事考核中再创佳绩,重新捧回了“标兵连队”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