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5日深夜,一阵急促的哨声后,十连官兵紧急集合。连长杨家英宣布:接上级通报,边境线上发现偷渡分子,由我带一排赴某号界碑执行堵截任务。
传达任务后,官兵们迅速到战备器材室领取器材,乘巡逻车火速赶赴指定地域。巡逻车停靠点离界碑还有5公里,官兵需徒步奔袭。下车后,官兵突然发现手电筒打不亮,全排只有两只电筒有点微光。
任务紧急,官兵们只好摸黑前行。大家沿着坑洼的山道深一脚浅一脚,一路上被拌倒摔跤不在少数,大大迟滞了奔袭速度,到达界碑时,比杨家英预定时间慢了整10分钟!
官兵们迅速展开,实施潜伏警戒、布卡设控,等待偷渡分子出现。15 钟后,杨家英宣布情况解除。原来,这只是杨家英精心策划的一次演习。
关键时刻,手电筒为何亮不起来?杨家英对此进行了彻查。原来,手电筒是充电式的,平时放在战备器材室。按规定,每周五战备日,值班排长都要对器材室进行检查,看物资是否需要修损补耗。本周是一位新排长值班。他到器材室检查时,只是例行公事走了一圈,没打开手电筒仔细检查,导致应急时派不上用场。
表面上是电筒没充电,根子里是思想松了弦。查清原因后,杨家英召集连队进行一次战备教育。“战备无小事。一次电筒没充电,平时可能是抓不到偷渡分子,打起仗来会是什么后果?世界上多少战争,最后不就是输在细节上吗?这样的教训,我们还能重复第二次吗?”杨连长震聋发聩的发问,让大家惊出了一身冷汗。
值班排长做了深刻检讨。连队举一反三,深入查找战备工作不实不细的问题。过去,连队子弹袋统一存放兵器室,紧急出动时,不仅要花时间去取,而且容易拿错。连队改将子弹袋放在个人床头柜,伸手可及,缩短了出动时间。以前枪支入柜后,为了整齐美观,将背带调成一样长短,取枪后个人又得重新调整。连队摒弃形式主义,怎么背怎么放,免去了反复调背带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