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人民网>>军事>>正文

亲历中越边境大规模排雷 每公里布雷达数千枚

2015年11月04日08:25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3日举行中越边境云南段排雷行动誓师大会。这是中越边境线上第三次启动大规模排雷行动,“雷患”有望在中越边境地区彻底消除。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政委周文春说,排雷行动是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和平宣言。

3日下午,《环球时报》记者参加了中越边境云南段排雷行动誓师大会。相关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越边境云南段埋设了约130万余枚地雷、48万余枚(发)各类爆炸物,形成大小不等、断续分布的161个混乱雷场,面积约289平方公里。

1994年至2008年,中国政府先后组织2次中越边境排雷和1次勘界排雷,将口岸、通道和生产生活区、耕作地的雷场进行排除。但在遗留雷场和勘界新划入地区雷场中还存在地雷和爆炸物。中越边境云南段还有48片雷区、95个雷场,总面积70多平方公里。据估计,现有雷场中约有地雷47万余枚、各类爆炸物15.7万余枚(发)。

2日下午,《环球时报》记者赴船头口岸排雷现场采访。沿途两侧大山耸立,道路弯曲,不时能看到种植有香蕉等作物的农田。绿植丛生之处不时出现标有骷髅图标的“禁雷区”。随着近年来沿边开发开放的深入,边民临边活动日益频繁,以及自然环境变化,部分雷区由“隐患”变为“明患”。从2000年以来,仅云南省文山州就发生触雷事件81起,致伤致残76人,致死12人。

此次行动中,云南省军区排雷指挥部将对50余平方公里的雷区进行彻底扫除,对20余平方公里的雷区实施永久封围,计划2017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据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永久封围范围一般指附近居民的水源地等,防止排雷行动对水源造成污染。”

此次一共有400余官兵参加该行动,绝大部分是首次执行排雷任务。 “雷场即战场。参加这项行动的意义是稳固边疆建设,保护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在扫雷现场,来自某工兵排的窦希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岁的窦希望来自安徽,在部队服役三年,这是他第一次执行扫雷任务。窦希望说,他有些紧张,在训练期间有过排雷经验的老同志介绍了任务的危险性。“安全是第一位,既要胆大又要心细。”窦希望头上戴着防护面具,身上穿着扫雷防护服,“头和胸是最重要防护的部位。”

与此前两次大规模排雷不同,此次排雷首次运用国内唯一的一台防步兵雷场清障车等自动化设备。在清障车进行表层清障之后,扫雷小分队利用探雷器、探雷针和扫雷耙展开人工搜排。

由于作业过程精神高度集中,作业人员一般30分钟要进行一次轮换。刚结束了一轮人工搜排任务的陈清脸上全是汗。“我们这边作业难度大,危险也大。”27岁的陈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黎巴嫩的雷区地势平坦,而这里全是大山和丛林。另外,在对地雷的处置方式上,在黎巴嫩发现地雷后一般直接引爆,在国内因为地形复杂需要把雷挖出来再做处置。据介绍,中越边境现存雷区地势复杂、自然气候恶劣,雷区布雷密度高。每平方公里平均布雷达数千枚。而且雷障种类多,有中式、越式地雷,还有苏式、美式地雷等。

排雷作业期间,有关部门适时向扫雷区域群众通报作业点位情况,加强安全防范。同时按照中越两国两军相关协议规定,将向越方实时通报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越南问题专家潘金娥3日对《环球时报》表示,中越边境扫雷有利于两国在新时期下的合作。战争是教训,对边民影响很大。直到现在,这些过去埋下的雷还在继续影响边民生活。逐步消除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在新的背景下展开合作。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分享到:
(责编:邱越、闫嘉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