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人民网>>军事>>正文

强军征途中的无言丰碑——追记总参某部研究员方平

2015年11月09日13:39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主人公小传 方平,湖北黄冈人。41岁,1995年7月入伍,总参某部研究员。6次获得军队级成果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工作标兵,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人民网北京11月9日电 泪水飞扬,掌声阵阵。金秋时节,“学习方平精神,矢志强军兴军”主题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2015年5月25日零时,总参某部研究员方平,因连续高负荷工作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牺牲。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定格在41岁。

入伍20年,方平始终坚守在国防事业的尖端领域,奋战在军事科研的高难之巅。他用短暂而激荡的一生矢志强军实践,至诚报国、至勇拼搏、至死冲锋、至真为人,在平凡之中铸就非凡事业,立起了信息技术战线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

走进方平的军旅人生,你会强烈感受到,他就是一座无言的丰碑……

一个耀眼的数学天才,胸怀报国心、强军志携笔从戎,在国防事业的高难“冷板凳”领域,寂寞长跑,二十年痴心不改、矢志不移——

他用燃烧生命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

通往营区办公楼的路边,成排的杨树静静地立着,树叶随风轻轻摆动,沙沙的声响仿佛在倾诉。柔和昏黄的灯光洒向路面,绘成一幅悠然宁静的画。只是,画中的那个熟悉身影再也不会出现。

5月27日早6点,客车缓缓开动,前往八宝山殡仪馆。数百名官兵闻讯,要去送别他们最亲爱的战友方平。

告别厅外,送行的队伍蜿蜒几十米,他们中有方平的亲人、朋友,有将军、士兵,还有兄弟单位的很多战友,他们自发前来悼念,想再看他最后一眼,送他最后一程。

“创事业立功勋殚思极虑、爱同志念亲友忠肠热胆!”挽幛上短短的20个字,高度浓缩了方平20年的军旅生涯,彰显了这个平凡军人的非凡所在。

方平所为之“殚思极虑20载”的,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一块重要阵地。

1995年,从小就被誉为“数学天才”的方平,以优异成绩从武汉大学数学系试验班毕业。当时市场经济的大潮刚刚拉开帷幕,试验班的高材生们被高新技术企业、证券公司和研究所等争相抢聘,方平单凭考得的“软件工程师”这一资格证书,就能获得2000元以上的月薪,而那时部队给的工资才400元。

但得知总参某部到武大招生,他的数学家梦和从军报国梦不期而遇时,方平立马赶到面试现场,没有问福利待遇,上来就问:“我学的是数学,到你们那能用得上吗?”

“能,只要你好好干,一定能发挥大作用。”

“你们的工作难吗?”方平兴奋地追问。

“很难。”

“太好了,那正是我想要的!”方平当场签下了协议,入伍参军成为一名信息技术战士。

2000年,方平被选派攻读中科大硕士研究生。在那里,他进一步接触到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展现出过人的才华,经导师介绍,承担了一些企业项目。多家知名企业看上了他的技术能力,向他开出了年薪50万的优厚条件,方平有点动心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方平发现根本舍不下这份事业,毅然回到了梦想起航的地方。

历经考验的信念,转化为更加坚定的信仰。20年间,方平以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著,忠贞坚守在信息技术某高难高“冷”领域。

有多难?方平的同事、研究员陆兴国介绍说:“就好比爬山锻炼与攀登珠峰的差别,不仅要挑战身体和智慧的极限,有时甚至不知道那座山峰在哪里。”

有多“冷”?单从研究的基础和条件来看,如果说“热”领域是一座大山,那么该领域仅为一个小土坡。

站在小土坡上摘取科研巅峰的桂冠,其困难可想而知!

“我们做信息技术领域,就要赶超世界强国水平。”方平秉持着“不克最高难,愧称国家队”的强军信念,以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和所带领的团队,不曾游离、不曾停步。这不仅意味着万分艰难的求索,还意味着很难出成绩,必须不问个人成败,不计名利得失,将自己无条件地融入到事业之中。

2009年,方平就某课题与兄弟部队作学术交流,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拱手相送。此后,课题被彻底攻克,兄弟部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2011、2012年,单位两次推荐方平参评正高职研究员,方平却连连推让:“研究员是很神圣的职位!我还不够资格。”

作为方平的老师、战友,研究员洪德盛对此深有感触,“这份事业在他内心是有着怎样一种圣洁的地位,以致于他不敢自诩什么,哪怕是一个称谓。为了这份事业,他可以放弃个人的发展,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

在一次政治教育交流会上,方平总结说:“做好信息技术工作,使命是核心,忠诚是灵魂,纪律是保证,牺牲是基础。”

心无旁骛全力投入,22岁取得全军一等成果奖,创造了“肩扛红牌立战功”的“方平传奇”;奋力迸发全速冲锋,赢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创造了“11个小时获得1份大成果”的“方平速度”——

他用使命担当铸就强军征程中的不朽丰碑

1995年8月,方平参加地方大学生入伍集训。在他的行囊中,除了被褥和衣服,只有几本数学专业书和一本厚厚的《C语言大全》。

训练之余,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钻研,温故数学公式、熟悉编程语法、思考实现算法、琢磨战法实例。“站军姿的时候想着解不出的题,军训完了,十几道题也有了答案。”方平曾经回忆说。

同住过一个宿舍的战友宋孝炎说,“每天晚上加班回来,不管有多晚,方平也要坚持看会书,有时候我半夜醒了发现他还没睡。”

新训结束,回到部队,上班、下班,宿舍、办公室,工作、学习,方平几乎每天都处在“两点一线”的节奏中。那条从住处到办公室的小路,见证了他“带着问题下班,带着答案上班”的苦苦求索,也见证了一颗新星的快速升起。

1996年,部队组织专业技能比赛。同批的战友们在考场奋笔答题的时候,方平已“荣升”为阅卷老师。

这一年,方平所在课题组领受了一项“硬骨头”任务——多家单位许多年都未能取得突破的课题。

面对第一场硬仗,方平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畏惧。他凭借扎实的功底,透过纷繁复杂的课题迷局,抽丝剥茧、化繁为简,将破解课题的关键节点转化为几道数学模型,并开始了艰难的“证明和解答”。

那阵子,他把自己的所有心思都沉浸到了工作中,满脑子都是模型和数据,一次一次地推演、验证,一次一次的失败,又一次一次的重头再来……陷入僵持时,他干脆直接睡在办公室。时值隆冬,夜里实在是太冷了,他就扯块盖机器的布裹在身上。

2个月过去,方平心中的实验数据日渐丰满,结果一点一点变得清晰……一天晚上11点,他拨通了科长的电话,兴奋地喊道:“成了!”

这是我军某领域科研中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捷报传来,前来祝贺慰问的上级首长难掩激动之情,高声评价,“这一战,着实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这个年轻的军官一战成名。

以此为发端,22岁获得全军一等成果奖,30岁晋升为副研究员,39岁晋升为研究员……方平用不到20年的时间,创造了令战友惊叹的“方平传奇”。

“熟悉方平的人都知道,成就传奇的,是他对胜利的痴迷和渴望。”战友们如是评价。

2003年,组织安排方平前往刚刚成立的理论研究室工作。

当得知这次要攻研的是一个几年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巨大难题时,方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研究室的负责人陆兴国将“打头阵”的任务交给了方平。对于这项课题,方平明白,“打头阵”就好比建楼打地基,若是自己的工作做不好,“楼”就有坍塌的危险。

他一遍又一遍地拟定各种可能的工作方案,穷尽各种复杂情况,细致地梳理出每一种处理方式……60天近1000小时高强度工作后,方平完成了交付自己的任务。

课题攻克,陆研究员摆了庆功宴,他端起第一杯酒,高声说,“我们首先要敬的是方平同志!”

那一刻,方平腼腆地笑着说,“谢谢大家的信任,能为打赢这一仗尽份力,再苦再累也值了!”

一次,方平带队前往边疆的一支部队参加技术会诊。

时值寒冬,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一直工作到凌晨2点。深夜,在零下20度的户外,方平和战友们裹着大衣,在寒风中瑟缩着返回招待所的画面,从侧面印证了这次任务之紧迫、之重要。

12月31日晚,眼看着既定任务已经进入尾声,但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况宛如一道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成为决定这次会战成败的关键。

方平无法忘记,出发前“在年前完成战斗”的命令。他拨通了千里之外部队领导电话,“截止到目前,课题攻关已完成大半,请首长放心!顺便给战友们拜年,祝大家元旦快乐!”

放下电话,方平说,“去办公室!必须在新年到来前打赢这一仗!”就这样,他和战友们一起,伴着新年钟声,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最终如期复命。

2004年,方平受命担任我军某工作领域转型拓展课题组的组长。在自己创造“方平传奇”的地方拿起“指挥棒”,方平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这一次,他仍然选择用胜利回应战友的信任、事业的重托。

2011年11月的一天,一条战令紧急下达。挂了电话,方平急匆匆地赶到了任务布置现场。

“这项任务事关重大!”上级机关的同志面色凝重……

任务已经明确,方平返回部队,对战友们说:“赶紧收集相关材料,要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情况!”

15点,领受任务;18点,资料准备完毕;21点,材料“消化”完毕;24点,取得重要突破;凌晨2点,任务完成!

“只用了11个小时便获得一份大成果。方平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方平的同事们仍觉得不可思议。自此,“方平速度”刷新了由他创造的“方平传奇”,成为方平能战能胜的代名词。

快,是能力所及,也是使命所定。干这一行20年,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任务无数,方平深知:在信息化战场,要练就能打胜仗的本领,就必须拿出和电波比速度的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讲,速度是在信息技术战场的核心打赢要素!

在方平的带领下,他所在的课题组创设出许多崭新的技战法,在我军某领域开辟出一片全新战场,2次实现该领域科研历史性突破,7年内完成13项重大专项任务,有效提升了我军在该领域的核心战斗力。

一次次临危受命、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主动请缨、一次次凯旋而归……方平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践行着“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铿锵誓言。

瞄准克敌制胜的靶心,射出砥砺奋进的子弹,管理30余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同时参与5个课题组的攻研任务,日均工作12小时以上……宁肯吃下6倍剂量的止痛药,也不愿离开钟爱的岗位哪怕是1秒——

他以血性本色挺起新一代革命军人山一样的脊梁

楼道里“噔噔噔”的脚步声,是战友们对方平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每当有新的突破、新的思路,方平总是一路小跑与大家交流分享。

因工作任务繁重,他常年连轴作战,加之课题高难,各项任务紧急,加班加点成为工作常态。方平总以“加班两件宝,咖啡加浓茶;提速两件宝,快步加小跑”来勉励自己和团队成员。日均工作12个小时以上,办公室的灯经常通宵明亮,陪伴他度过一个又一个攻坚夜晚,解开一道又一道难题。

在长时期奋战、高强度作战中,方平患上了高血压、痛风等慢性疾病。痛风严重时,他疼得脚尖不能着地,但他总是吃着6倍于常用剂量的止痛片,一瘸一拐地来到办公室,翘着脚趾坚持工作。

今年春节后,一场关键技术联合会战紧急展开。这是一次融合发展、体系攻关的全新尝试,一次辐射全局、开启新局的集团作战。

方平领命出征,担任战场副总指挥,同时兼任原课题组的工作。沉甸甸的担子让方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一秒都舍不得耽搁。

战场初立,百业待兴。方平就像个“大管家”,事无巨细地操心着,加班加点筹备战场,不到两天,试验环境就搭建完毕、投入运行。与一线怎样对接?节点如何把控?方平与各小组密集研讨,积极对课题立项、技术路线提出意见建议,战场联合作战总体方案很快出台,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迅速展开。

不久,某一线战场突发险情,方平带领“应急分队”奔赴一线,运用新近研发的成果,一举解决了难题。牛刀小试,一场胜利坚定了大家的信心,也让他们更加看清了联合战场的特殊责任。

连轴的忙碌,方平的痛风又发作了,膝关节和脚踝、脚趾变得肿大。去办公室,要上6层楼,就像是难以逾越的山峰,每迈出一步都是那么的痛苦,方平足足歇了3次才艰难地来到办公室。望着脸色苍白的方平,大家心疼不已,方平轻声劝慰说:“老毛病了,小病不用大养,没事。”

2015年5月初,部队专题组织部分专家疗养,方平一再推辞。部队领导非常关心方平的身体状况,向他下达了强制休假的命令。疗养归来,方平就径直到办公室,向联合战场总指挥吕辰汇报“疗养收获”——一份近4000字的技术报告。原来,某领域工作形势严峻,他根本没有心思休养,一直在琢磨着相关问题。面对这个执著的“工作狂”,吕辰真不知是该批评还是表扬。他回应说:“边休息边工作效率还挺高。这次也休息够了,正好大干一场!”

高强度的苦战中,方平又时常左肩疼痛。“坐得太久了,颈椎肩膀难免‘闹点脾气’。”他没多想,咬牙坚持着,疼得厉害了,就用桌角或把书卷起来顶住肩窝,吃几片止痛药。

在爱人多次劝说下,方平本计划第二天去医院检查检查“肩周炎”。但一个电话从战场打过来:“明天出差,你能参加吗?”得知是一次前沿技术交流,他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满口答应了下来。

22日一早,他们到达调研单位,欣喜地发现交流内容与研究课题相关度很高。方平兴奋地问这问那,接连换了好几个研发人员也没将他的疑问彻底解答清楚。

疼!又是一阵疼痛!为了缓解胸闷,方平索性站起身来,拉着研发人员到户外,冒着细雨边走边聊。整整一个小时,头发衣服都打湿了也浑然不觉。原计划半天的调研延长到了一天。交流单位的技术总监连连称赞:“遇到了真正的高手!”

23日深夜,返程的路上,方平憔悴中透出一丝兴奋,他一边揉着肩膀,一边对同行的吕辰说:“这次收获很大,回去我抓紧整理一份调研报告。”

“肩膀还是疼?”吕辰看出了他的痛苦,“先去医院看看,休息几天再说,我周一还要出差,回来以后咱们再商量。”

“还是早点写完心里踏实,时间拖久了,细节容易忘。”方平拍了拍胸脯,“战场这边你放心吧,我盯着。”

回到北京,方平满脑子都是调研报告和战场技术交流会,去医院检查的事情,又一次被他搁在了脑后。

这一次,方平错过了最后的治疗机会……

与突发鼻咽癌的爱人相濡以沫、相扶相守,对家有困难的战友热情扶持、倾囊相授,为团队倾心付出、甘当绿叶,一身戎装下跳动着的,是一颗至真至善的心——

他做人如水像朴素的小花一样悄然绽放

2015年5月26日,急救室里,爱人将方平的双脚紧搂在胸前,“你的脚怎么这么凉,让我暖暖。”她喃喃自语,像是在给自己一丝希望。

方平的爱人不会忘记,16年前的隆冬,在那间简陋的婚房里,因为没有暖气,方平每天正是如此这般温暖她的双脚。

这是何其动人的一幕!

方平和爱人,就是战友眼中“命中注定的伉俪”——同为武汉大学的高材生,先后分配到同一支部队工作,一个是她眼中“久闻大名的才俊”,一个是他心里“志同道合的伴侣”,虽然婚礼没有庆典、没有婚纱,甚至没有一间像样的婚房,但他们还是微笑着牵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这对并蒂芙蓉,在各自的岗位上竞相绽放。2010年,两人双双担任课题负责人,当方平作为“技术总监”昼夜鏖战时,爱人则在另一块战场带头攻研核心技术。那一年,在部队年终总结表彰会上,他们挽着手一起戴上了大红花……

如果不是那场病,也许日子就会这样美满地过下去。

2011年春,方平爱人被确诊为鼻咽癌。

皮肤被灼伤,食管黏膜严重受损,味觉渐渐丧失,头发大片脱落……连续的放疗让她痛不欲生,一度想放弃治疗。

一向坚强的方平抱着她放声大哭:“你走了,我怎么办!”爱人又鼓起了生的勇气。

那段时间,方平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给爱人熬中药,亲自尝一尝烫不烫后,再一勺一勺地喂着她喝下去。

3年过去,在方平的悉心照料下,爱人的病情渐渐好转,平稳地度过了癌症术后的易复发期。

生活的艰辛,并没有让方平泯灭爱的勇气。相反,他选择用更多的付出,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

隆冬的一天,凌晨4点,北京电影博物馆。长长的队列里,方平一边搓揉着冻僵的双手,一边踮起脚尖张望售票窗口。为了给课题组同志买到热门抢手的电影票,他已经在零下10多度的严寒中守候了整整2个小时,当他把电影票发到大家手上时,高兴得像个孩子。

一张化验单,让助理研究员龙海涛的生活一下子跌进了谷底:母亲被查出身患胃癌,必须立即做手术。家中同有罹患癌症的至亲,方平得知这个消息后心如刀割,在他的倡议下,课题组内搞了一次募捐,为小龙筹措了一万多元的手术费。

……

担任课题组长10年,方平的组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他的温暖却从未有哪怕一度的降温。

一次,经过近2年的艰苦鏖战,课题组取得了一项重大成果。上级决定给课题申报全军高等级成果奖,这是近年来该领域少有的一次奖励。

方平将这一喜讯带回课题组,办公室里一片沸腾。

就在大家沉浸在喜悦中时,方平敲开了课题总负责人办公室的门。他决定赶在讨论成果奖排名前,说出自己心中酝酿已久的一个想法。

“这个成果奖,我不能要。”方平坚定地说。

“按贡献你肯定第一,再说你也多年没有高等级奖项了,职称评审的时候,怎么办?”

“这样的机会,还是留给年轻同志吧,现在是他们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比我更需要这个奖。”方平微笑着掩门而去。

方平作出这样的决定,课题总负责人并不吃惊。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让功让奖了,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展现自己的高风亮节。

如今,已是物是人非。

看着方平爱人因为过度悲伤而日益瘦弱的身体,家人想让她回老家修养一阵子。

听到要自己离开,她的泪水划过苍白的脸庞,环视着眼前这个和方平一起搭建起来的家说:“这是方平最喜欢的小窝。我要一直留在这里,完成他没能完成的事。”(吴旭 陈春晓) 

分享到:
(责编:邱越、闫嘉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