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东方露白,起床号响,南京军区第12集团军某装甲旅王杰生前所在连队官兵,步履铿锵,歌声嘹亮,将这首英雄赞歌《王杰的枪》传唱至今。
斗转星移五十载,英雄血脉不割断。一茬茬连队官兵用英雄精神固本培元,锻造官兵血性胆气,比拼面前争第一、苦累面前不皱眉、生死面前豁得出,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1次、集体三等功9次。今年2月,南京军区授予该连“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荣誉称号。
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不变的是血脉传承,变的是素质本领。记者在该连采访时深切感受到,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依然闪耀着光芒,散发出永恒的魅力。
苦累面前不皱眉,生死关头豁得出。
连队用“两不怕”精神凝魂聚志——
激扬敢涉险不惧死的血性胆气
在地雷埋设课目考核现场,一名下士运锹如飞。突然,他的双手被东西扎了一下,血流不止,可他丝毫没停。比武结束时,鲜血把锹柄都染红了……在连队,李俊这段比武的录像经常放给新战士看。
谁能想到,比武场上的“骄子”,曾是一名“娇兵”。
李俊家境富裕,打小娇生惯养。刚分到“王杰班”时,他高兴地在电话里向妈妈报喜,自己分到了英雄连队。
“跑死的是步兵,累死的是工兵。”头一天参加基础训练,就让李俊尝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意。“这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给妈妈打电话时,李俊当初的热情一落千丈,开始懊悔当初的选择,时常以“肚子疼”、“不舒服”等为由躲避训练。
一次,全班在坚硬的山地上组织战术训练时,李俊又假装脚踝关节扭伤想溜号。副班长熊严当着大家的面问李俊:
“你是哪个班的?”“王杰班的。”
“你会讲几个王杰的故事?”“知道不少。”
“你知道老班长王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是我们学习和崇拜的英雄!”
“那你应该怎么做?”
李俊无语了。那以后,李俊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不再叫苦喊累,一到训练场就像上足劲的发条,虎气十足。入伍第二年,他就被连队树为训练标兵。
“小绵羊”上不了战场,“萌宝宝”打不了胜仗。针对部分90后战士身上存在的“骄娇”二气,连队坚持用“两不怕”精神为他们“补钙壮骨”,把一块块普通的“铁”,锻造成坚硬的“钢”。
平时训练不惜身,战时冲锋不惜命。旅长张永刚自豪地介绍,这个连队官兵有着鲜明的特点:手茧厚、伤疤多、脸庞黑,这一特殊“颜值”,就是连队官兵最靓的“特色名片”。
工兵爆破是“坐在火药桶上的专业”,左脚踩着艰苦,右脚踏着危险。但在连队官兵眼里,越是身处险境,越能锤炼坚强意志;越是直面生死,越能彰显男儿血性。
班长孙建硕就是一位“常在鬼门关考试的人”,入伍13年40余次执行排爆任务。
一次夜间实弹演习,有3发未爆弹急需排除。当时,演习地域环境生疏、能见度很低,新弹种排爆风险很大。危急关头,班长孙建硕习惯性地第一个站出来“请战”。
这次,指导员张威却犹豫了。孙建硕是全旅地爆专业的“技术大拿”,按理说,孙建硕上最保险,可张威心里清楚,孙建硕的妻子再过两个月即将分娩,这个时候出不得任何情况。
“指导员请放心,保证完成任务!”孙建硕态度坚决。忙了近4个小时,才将哑弹成功转移诱爆,现场炸出了一个深3米、直径约4米的大坑。
苦累面前不皱眉,生死关头豁得出。连队官兵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次次干得出彩,回回赢得喝彩。
去年6月,在“跨越-2014?朱日和A”集中检验评估期间,旅主攻方向有一段纵深200多米、障碍密集的“坦克死亡地带”。战斗进程中,连队临时组成“党员突击队”快打猛冲、连续破障,在抵近“蓝军”防坦克壕时,工程机械突然“战损”。
紧急关头最能检验血性胆气。突击队员拿起铁锹展开人工作业,锹柄挖断了就用手刨,最后,比预定时间提前10分钟完成作战任务。演习复盘讲评时,连队受到总部导演组点名表扬。
翻开连史记录本,记者看到一组数据:近10年来,连队先后60余次完成重大演训排爆任务,22次协助军地销毁废旧弹药,13次执行抗洪抢险、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火灾救援任务。
要练就练强中手,要当就当刀尖子。
连队用“两不怕”精神砥砺精兵——
锻造武艺强素质硬的胜战本领
“艺高人胆大,武精士气足!”这是集团军领导对连队下士林永平的由衷赞誉。
去年4月,集团军首次组织某型扫雷车实打实爆训练考核。由于该车是老式装备,性能不稳定,危险系数高,现场被抽到的第一家单位却请求推迟考核。
战场上时间不等人,谁敢第一个吃“螃蟹”?此时,林永平站了出来,要求上头阵。
只见林永平熟练驾驶机爆扫雷车向目标地域前进,瞄准、点火、发射,动作一气呵成,伴随“轰!轰!”巨响,600公斤的炸药带像长了眼睛一样在炸点显示位置“开花”,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扫残破障当先锋,武艺不精路难通。这些年,连队坚持把超越自我、强于对手作为抓训练砺精兵的根本准则,立起“三个铁规矩”:训练内容一个不漏,训练强度一成不减,训练人员一个不落。
今年上半年,旅共有两人因训练成绩突出火线立功,这两人全部来自“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下士李俊参加集团军考核比武获综合第一荣立三等功,列兵张俊辉在轻武器实弹射击中打出唯一一个50环荣立三等功。
要练就练强中手,要当就当刀尖子。在连队官兵眼中,没有绝对的“优秀”标准,只有更快、更高、更强,他们一次次把训练成绩“归零”,不断向新的高地发起冲击,做到战士人人有“绝活”、干部骨干都当“多面手”。
30多年前,数学泰斗华罗庚在参观连队时,题词勉励官兵“立志做一个现代化王杰”,激励着一茬茬官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连队一班人感到,“一支步枪、一杆梭镖,拳打脚踢拼刺刀”的时代早已经过去,如果仅满足于简单机械的操作,即使手上的老茧用尺子量,流下的汗水用脸盆装,也打不赢现代化的战争。
2012年5月,连队装备某新型火箭布雷系统,全套车组一次布雷有近100道程序和指令,面对全新的信息化指挥终端,官兵一时间感到无从下手。
没有教材资料,他们就自己动手查资料、研机理、编教案,没有技术骨干,他们请院校专家上门辅导,协调厂家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攻关,形成了一份操作说明、一本维修指南、一套教学教案、一部辅导录像“四个一”成果。同年10月参加实兵对抗演习,圆满完成模拟布雷任务,实现当年列装当年形成战斗力。
年初皖东,又是一场考验!
“联合行动-2015B”演习中,3公里宽的进攻正面上,布设着3000多个爆破点,坦克和步兵分队穿插其中,危险系数很高。
只见连长王光照手持遥控爆破器,随着他轻击键盘,一会儿显示雷场,一会儿显示单爆,一会儿显示排爆,如同一个高超的乐手在弹奏美妙的乐曲,流畅自如。
这是连队自行革新的“工兵地爆分队控制爆破分类系统”,它集信息采集、电路集成、数据处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解决了以往炸点显示人工操作危险系数大,起爆效率低,难以全天候控制的问题,被官兵誉为“万能起爆器”。
磨砺“一剑封喉”硬功夫,争当永不卷刃刀尖子。近10年来,连队先后50余次出色完成演训任务,103人次被旅以上评为“专业技术能手”和“优秀‘四会’教练员”,6人被总部、军区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何祥美式爱军精武标兵”。去年底,连长王光照荣获集团军工兵专业比武第一名,受到军区表彰。
素质提升“大课堂”,育人成才“梦工厂”。
连队用“两不怕”精神培育官兵——
营造筑梦追梦圆梦的“大磁场”
“感谢连队党支部对我两年来的教育培养。我现在南京市江宁区一家大型公司担任职员,月薪6000多元,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把老班长的‘两不怕’精神带到哪里……”这是前不久,去年退役老兵曹梦伟寄给连队党支部的“报喜信”。
两年前,江西籍战士曹梦伟是独子,从小娇生惯养,抱着轻轻松松混两年就回家的念头来到了部队。
“每个人心中都有向上的种子,只要有条件就能生根发芽。”指导员张威发现后,带着他来到连队“荣誉墙”前,给他讲每一面奖旗背后的故事。
曹梦伟看到连队取得的一面面鲜红的锦旗,听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逐渐明白了:没有人一开始就是成功的,成绩是靠长期摔打磨炼换来的。
此后,曹梦伟主动加大训练强度。在新兵营组织的比武中,他夺得了战术基础动作第一名,名字也写在了连队荣誉栏里。去年底,曹梦伟退伍前,被连队推荐评选为“优秀士兵”。
连队就像一个育人大熔炉,一茬茬来了,又一茬茬走了,来时是块普通的“铁”,走时炼成坚硬的“钢”。该旅政委张振东介绍,连队融入了“两不怕”精神之魂,植入了“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积极营造心中有梦、勇于追梦、敢于圆梦的“大磁场”,让训练场成为官兵实现人生价值的“梦工厂”。
“虽然没有在地方上大学,但在连队,我们同样上了一所人生大学!”孪生兄弟邓国荣、邓国亮向记者讲起了他们的“强军梦”。
2013年,兄弟俩以同一分数考上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却同时决定放弃上大学机会,一起参军来到“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
兄弟俩被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深深震撼,训练场上虎劲十足。去年6月,在赴内蒙古荒漠草原参加跨区对抗演习中,兄弟俩被连队赋予扫残标示障碍任务。
面对恶劣的战场环境,兄弟俩毫不畏惧,爆破雷场、开辟通路、扫残破障……演习结束,邓国荣、邓国亮双双被表彰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强军“大目标”,管住“小九九”。针对新一代官兵价值追求多样的实际,连队注重引导官兵把个人梦想融入强军实践,在走出“小我”中成就“大我”。
去年6月,下士周圣凯就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连队即将奔赴内蒙古参加跨区对抗演习,这就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士兵考学无法参加。
周圣凯带着“军官梦”来到部队,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给自己“充电”。按他的预选成绩,只要发挥正常,上军校是板上钉钉的事。
由于年龄偏大,这是他最后一次考军校机会。一边是父母的期盼和自己的梦想,一边是组织的需要和军人的职责,周圣凯犹豫了。
连队打算安排他留下来参加考试,但周圣凯心里清楚,自己是连队训练骨干,这个节骨眼上正需要他。
“考军校是大事,打仗的事更大。”在连队官兵奔赴演习场的那天,周圣凯打着背包出现在战友们眼前。
育人成才“大熔炉”,支部就是“主心骨”。在“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党支部“一班人”注重用真情关爱凝聚官兵,用清风正气传递“正能量”,连队成了一块育人成才的“沃土”,先后涌现出了“理论宣讲骨干”王超、“信息网络达人”李明赛等。
据统计,近6年来,连队4名主官全部提升,平均每年至少有1名党员骨干被保送提干或考入军校,公平公正选送学兵37人,发展党员42人,考学提干13人,30多名退伍兵进了新农村“两委”班子和当地发家致富的“领头羊”,连队呈现出正气充盈、阳光和谐的的育人“磁场”。
听令守规迅如雷,钢打铁铸见品格。
连队用“两不怕”精神正风树形——
把好样子立在人民群众心坎上
今年4月起,一场“万名民警学王杰”活动,在连队驻地徐州市蓬勃开展。近万名警员分批次参观王杰烈士事迹陈列馆,接受王杰精神洗礼。
像这样的学习活动,半个世纪以来在徐州市各行各业从未间断。
学王杰,其实是在“考”英雄生前所在连队官兵。
连队官兵清楚地知道,作为王杰传人,每一个“我”,其实都在映照着英雄的样子,折射着英雄的精神。已经牺牲50年的老班长,之所以仍然具有这么强烈的吸引力,就是因为他舍身一扑的样子,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脑海,成为民族精神的标高。
老百姓看军队怎么样,就看每个军人怎么样。
2010年8月,徐州市公安局的求助电话打到了连队。原来,一处工地上挖出一枚长1米、直径40多厘米的战争年代遗留的炸弹。弹体锈蚀严重,因不能辨认弹种,几家排爆单位不敢接手。
连队边报告边行动,时任“王杰班”班长杨瑞旺和战士王意锦火速赶到。他们先用电雷管、炸药制作了起爆器,再小心翼翼地靠近炸弹,用胶带将起爆器缠绕在弹体上,稳稳接好线,缓慢撤离……
随着“嘭”的一声巨响,险情顺利解除。公安局一位领导问:“你们看上去挺镇定,心里真的不怕吗?”杨瑞旺说:“我们不怕,也不能怕,事关群众生命安全,哪怕光荣了也值得!”事后,这位公安局领导将此事反复提及,用以教育身边民警。
故黄河是徐州的一条悬河,横穿徐州城区,历史上多次决口,污物散发的臭味经常飘到居民家中,令居民不胜其扰。
徐州市决定开展清淤行动。在清理其中老大难段“龙须沟”时,因河水未抽干,工程机械进不去,只能靠人工清理。正是二月天气,河面上依然寒气逼人。地方参与清淤人员手扶铁锹,望河兴叹,没人愿意下水。
市领导第一个想到向王杰生前所在部队求助。“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官兵到达现场后,挽起裤腿赤脚跳进污泥里,锹铲、盆端、肩扛、手掏,一干就是3天。刺鼻的气味让官兵们连饭都咽不下,干部骨干就带头吃。周边居民感动了,自发参与到清淤行动中。
好样子不仅体现在危急时刻,更体现在一点一滴中。不论是执勤、施工,还是演习、救援,连队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过硬作风。
今年初春运期间,连队50余人奉命参加徐州火车站安全警卫任务。官兵们住帐篷,吃盒饭,执勤间隙当志愿者。看到是王杰部队的兵,遇到困难的旅客纷纷上前请求帮助。
那段时间,火车站广场到处是连队官兵忙碌的身影,大家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路过的人们纷纷点赞:“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春运结束后群众发现,在广场上住了10多天时间,连队官兵竟没有留下一片纸屑。
连队官兵数十年如一日,把军人的样子树在老百姓的口碑里,树在时代的风尚里。
多年来,连队相继资助了徐州、邳州等地上百名失学儿童,并将此作为连队的传统,每当老兵退伍,都要将资助对象交接给其他官兵。很多受助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支教、做志愿者,他们纷纷表示要把这份正能量传递下去。
这几乎是一张无处不在的“名片”:数十年来,一代代官兵树立军人样子,始终引领着人民群众对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风尚的主流价值追求。“王杰中学”“王杰储蓄所”“王杰派出所”等一大批学习王杰先进单位挂牌成立,形式多样的学王杰活动像春潮一样,遍及淮海大地。
如今,在“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官兵与时俱进影响带动下,“两不怕”精神已融入徐州改革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为“有情有义、诚实诚信”的“徐州精神”重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