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人民网>>军事>>正文

我武装直升机在逾5000米高原实弹射击 创4项新记录

2015年12月02日13:03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高原砺兵,于无路处辟新途

喀喇昆仑山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旋翼式飞行器的禁区。然而,陆航部队作为征战高原的新型力量,不可或缺。

兰州军区陆航旅官兵在航线地图、气象资料空白,缺少地面保障设施的情况下,创造了我军陆航直升机在海拔5000米以上高原起降等4项新纪录,国产某新型武装直升机在高海拔地区首次进行实弹实射,填补了10多项训练空白。

3年来,兰州军区参加使命课题训练的部队同该旅一样,于无路处辟新途,先后攻克200多个训练难题、创新30多项训法战法及100多个保障招法。

征战高原,首先得了解和掌握数据——

“数据流”牵引“火力流”

10月中旬,海拔6100多米的玉珠峰下,气温降到零下10摄氏度,某机步旅实兵检验性演习在这里进行。

放眼望去,只见武装直升机掠地攻击,新型装甲综合攻击群猛烈突击,工兵破障分队在炮火中急速开路,浓烈的硝烟笼罩着白雪覆盖的阵地。攻坚时刻,官兵们在厚厚的积雪上负重冲击,人们担心的高原反应却始终没有出现。

“这得益于对官兵生命体征信息的科学把握。”该旅旅长金洪说,刚上高原时,不少官兵出现太阳穴胀痛、睡眠质量差、耳鸣头晕等高原反应。为此,他们成立医学信息采集组,通过采集官兵脉搏、血压等参数,与在营时官兵生命体征数据比对,在此基础上科学设置基础课目的训练内容。

同样干一件事,平原与高原有着天壤之别。不掌握这些数据信息,高原训练就成了空中楼阁。往往一个数据的误判,就有可能吃败仗。

某装甲团初次进驻海拔4500米的某高原参加实兵对抗演习,本想拔头筹,可由于没有及时更新高原武器装备相关数据,导致主战坦克打偏。

“数据流”牵引“火力流”!兰州军区领导介绍说,征战高原,首先得了解和掌握数据。他们要求部队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采集各类数据信息,对每个人、每台装备和人装结合的整体数据都进行采集,力求做到全面和准确。

为了搜集、论证高海拔地区人员和装备的高原反应数据,第21集团军某师组织精干小分队深入昆仑山腹地,在荒无人烟的高原上,夜宿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雪地里,官兵脸颊被强紫外线灼伤,嘴唇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子,双手冻得像“馒头”……

3个月下来,该师研究编写了《高原训练问题研究》《使命课题训练手册》《高原训练新装备保障常见故障分析100例》等10多本高原训练手册。

有了科学数据作支撑,该师先后在4种不同海拔高度,对武器射击效能、人体适应、野战生存、快速机动、综合保障、训法战法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完成了所有训练课目。

与这个师一样,兰州军区各个部队都从采集一组组数据做起,一步步揭开了雪域高原神秘的面纱。3年来,全区部队先后采集了大量的地理、交通、气象、水文、装备性能等战场数据,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原训练数据库。

高原演兵场,是检验战法成果的最好“熔炉”——

新战法在“战火”中检验

8月的昆仑山依然白雪覆盖、呵气成霜,第47集团军组织的一场实兵对抗演习激战正酣。没想到,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雪,给对抗双方来了个“下马威”。

然而,对于身处高原的指挥员来说,最大的难关,既非风雪严寒,也非缺氧考验。

参加演习的部队领导道出原委:以前搞演习,什么时候进入演习地域、哪个节点进行抗击都事先定好了。现在把部队撒到茫茫雪原上,导演部不通报双方位置和有关“情况”,“敌情”都靠自主侦察、自主发现,并自主进行攻防演练。

没有上级的指示引导,缺少现成的情况通报,“敌人”仿佛穿上了隐身衣,发现和识别难度大大增加。在两天两夜的演习中,对抗双方动用一切资源,使出浑身解数,向对方发起一轮轮攻击。昼夜连续攻防转换、合成营联合火力突击、新装备首次高原实战运用、高寒条件下后装应急保障等实战化课目密集展开……

“如此大强度、饱和式的对抗训练,为新战法创造了逼真的高原战场环境。”兰州军区司令部领导说,通过增大随机导调的比重,设置难局、危局、险局,让新战法得到充分检验。

高原演兵场,是检验战法成果的最好“熔炉”。兰州军区机关对各部队上报的战法研究成果进行统一把关,然后再放到近似实战的演练中检验完善。某团一位作训参谋坦言,该团有几项高原进攻作战战法,在上级机关指导下,曾数易其稿,并经过10多次战火检验完善。

第21集团军某炮兵旅聚焦使命课题,发动官兵集智攻关,搜集整理出100多个实在管用的“金点子”,破解了冻土层如何设置驻锄、高海拔地区如何校正磁偏等30多个重难点问题,使火炮打击精度明显提高。在高原训练期间,他们组织营以上规模的对抗演练近20次,使10多项高寒山地战法得到近似实战的检验。

雪域论剑,加速战法创新成果走向战场。据统计,兰州军区各部队先后有20多项成果填补我军高原训练空白。

千军万马上高原,保障是生死攸关的大课题——

让保障要素融入作战体系

千军万马上高原,保障是生死攸关的大课题。

南疆军区领导告诉记者,尽管提前做了大量准备,但部队到高原后仍遇到不少意想不到的“麻烦”:半数以上的官兵出现头昏脑涨、恶心呕吐、浑身无力等高原反应,坦克、装甲车因功率下降跑不起来,各型火器实弹射击命中率普遍降低……

“过硬的综合保障能力,是完成使命课题训练的基础。”人员和武器装备频频出现高原不适,一度使各级保障部门的同志面临很大压力:保障跟不上,怎么确保训练正常进行?如何给未来战争提供打赢支撑?

“保障因战而生。只有尽快转变‘后方思维’,才能对接未来战场。”为破解高原作战保障难题,兰州军区领导引导各级保障力量在风雪高原开展“保障训、训保障”的实战化练兵,进行了大量艰辛的探索。

喀喇昆仑高原某训练场,一场实战化演练正在进行。炮火硝烟中,医疗救治单元靠前配置在各作战地域,根据作战进程实施前接伤员、紧急救治和分类后送;几辆坦克战损“趴窝”,指挥员一声令下,野战抢修分队迅速前出进行不解体检测和故障换件修理,受损坦克很快重新投入战斗。

兰州军区联勤部和装备部领导介绍,为提高联合保障能力,他们将各保障要素编成应急兵站,与作战部队保障部门建立信息通联机制,探索总结出一体化支援保障的方法路子。

一次,某应急兵站与某团在演兵场不期而遇。兵站指挥员主动上门,请求对方在训练中给兵站充当“蓝军”,以检验兵站指挥员临机处置能力。最初,“粮草官”们手忙脚乱,连吃败仗。但经过一次又一次实战砥砺,如今他们已能沉着应对,并总结出一整套破解战场袭扰的招法。

演兵场上多流汗,未来实战才会少流血。新疆军区联勤某分部坚持以训法创新突破保障能力生成瓶颈,先后10多次实兵实装挺进雪域高原展开应急保障演练,对机动、部署、救修、供应、抢运等10多种高原机动样式进行逐一检验,破解60多个高原保障难题,探索出低温条件下伤员救治、饮食保障等20多种高原保障方法。(本报记者 马三成 特约记者 莫福春 孙利波)

分享到:
(责编:实习生 许江、闫嘉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