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大規模作戰階段結束后,美陸軍開始將新型作戰及后勤力量投入海外戰場,邊打仗邊轉型。其中新型持續保障旅成為此輪轉型的重要成果。
美戰區陸軍編有軍、師司令部,戰區持續保障司令部和醫療部署保障司令部等,以及不同類型的若干旅級部隊。戰區內陸軍后勤力量主要包括戰區持續保障司令部和醫療部署保障司令部下轄的各后勤部(分)隊、不同類型旅級部隊的后勤保障力量等。美軍戰區持續保障司令部所轄持續保障旅等后勤部(分)隊,是在整合以前的戰區陸軍、軍和師屬部分后勤力量基礎上重新組建的。目前,美陸軍約有15個現役持續保障旅和17個預備役持續保障旅。持續保障旅是戰區持續保障部主要的模塊化保障力量,每個旅兵力規模可達3000至5000人。
持續保障旅的任務職能以陸上為主,涵蓋海、空等領域。其基本能力要求是同時為1至3個師規模的兵力提供支援保障,主要任務包括三大類:戰區開設,即先期進入戰區創設保障條件﹔后續的兵力輸送與物資配送﹔以野戰基地為依托實施區域化輻射性持續保障。
持續保障旅按照模塊化方式進行結構編成和兵力使用,其戰場部署配置的基本要求是,與作戰旅所轄保障營保持60至175公裡的距離,主要考慮因素是戰場態勢、道路狀況、往返油耗、駕駛員持續安全工作時間等。在伊拉克遂行強度較低的軍事行動時,1個持續保障旅曾經為約10萬人規模的美軍及友軍各類型部隊提供支援。持續保障旅司令部設人事、情報、作戰、通信以及負責本旅后勤和支援保障行動的參謀部門,可編近500人。持續保障旅固定隸屬單位為旅部營——特種部隊營,編給養、維修、醫療、財務等分隊,可為旅本級提供綜合保障。
根據形勢和任務要求,持續保障旅可以“按單點菜”,申用戰區持續保障司令部所屬或兄弟單位的后勤力量,採取不同專業大綜合、同一專業小綜合等方式,實現模塊拼裝、即插即用。一個持續保障旅可指揮控制多達7個戰斗持續保障營或專業保障營(如油料營等),提供“一站式”全套保障能力。這些營也可按照模塊化方式申用兵力。其中,戰斗持續保障營最多可轄8個不同類型分隊,如卡車連可提供52輛5噸載重卡車﹔重型運輸連一次可運送86輛履帶車輛,6個連即能運輸1支旅級重型部隊的裝備﹔船艇連可提供8艘登陸船,運送40輛坦克或192個20英尺型集裝箱,或者2540噸物資。至於其他專業保障營,也具備相應領域的綜合性保障能力,如油料補給營可轄2至5個油料連,主要裝備為5000或7500加侖的油罐車,並可使用火車、駁船運送油料,也可提供補給品的站點配送保障能力。
本版制圖:蘇 鵬
圖片資料:楊 磊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