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訓練不等於搭積木,戰斗力建設也並非簡單累加。要想建好“能打仗、打勝仗”這項系統工程,必須樹立體系思維——
一系列聯動做法催生戰斗力“聚合”效應
幾年前,上級提出培育部隊“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並相繼配發一體化指揮方艙車、通信指揮系統等信息化裝備,將該旅推到轉型十字路口。
這是部隊建設提速的關鍵時期,理當快馬加鞭,可該旅卻有些“步履蹣跚”——
反復論証。旅組織工作組深入調研,結合部隊實際對現有裝備信息化作戰能力進行系統排查。
理論學習。安排8大類26個課目的基礎課程,逼著專業干部精通指揮、政工、保障各個領域。
研究攻關。將上級配發的旅團指揮平台閑置一旁,卻圍繞營連指揮系統搞起了小研發……
眼看友鄰部隊的一體化訓練已有模有樣,此次信息化轉型的大潮在該旅還沒有冒出一朵小浪花。
官兵心急如焚,不少干部主動請纓,旅領導的回答隻有兩個字:不急!
敢為人“后”,源於一種深刻認識:擁有信息化平台,並不等於建起聯接訓練、指揮、作戰、保障於一體的結構鏈。要想使各作戰要素發揮出1+1>2的“聚合”效應,必須使官兵作戰思維、部隊指揮模式、日常訓練改革等方方面面與之接軌……
對此,“一班人”早有打算:磨刀不誤砍柴工。集成建網、信息融合、素養培育,是部隊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他們在嚴密論証的基礎上,組織官兵搭建信息應用平台、研發信息軟件、建設信息數據庫,涉及部隊軍事訓練、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
要素共鳴、體系加成,使得該旅信息化建設大大提速,再次走在了全軍山地作戰部隊前列。
與轉型准備期不緊不慢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某新型信息化主戰裝備即將列裝時,全旅從首長到機關都急紅了眼。
他們怎能不急?戰斗力建設是項系統工程,在新裝備下發之前,他們就已梳理出裝備性能調試、操作訓練、信息兼容、高原適應性檢驗等數以百計的配套工作。這些為體系建設鋪路搭橋的基礎性工作,如不能按期完成,就會影響整體戰斗力的“聚合”效應,拖累部隊信息化建設全局。
任務繁重,項項緊迫,刻不容緩!他們連續奮戰,為推動戰斗力革新升級晝夜突擊。
如今,該旅已萬事俱備,隻待接裝。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