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印度增添國產新型戰艦打造“藍水”海軍 逆境求生

2014年09月20日08:36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印海軍裝備刮起“民族風”

新聞提示“加爾各答”號在印度被譽為“神盾”,是印度海軍“加爾各答”級驅逐艦的首艦,也是該國目前最先進的驅逐艦,它的服役將提高印度海軍的綜合實力。

近年來,印度國產航母、核潛艇、驅逐艦、護衛艦等陸續下水、海試或服役,印度海軍裝備的國產化邁上了快車道,這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本報邀請軍事專家為您解讀。

增添新型戰艦 打造“藍水”海軍

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早在印度獨立前,就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寫下了他對國家的憧憬——印度要成為“有聲有色”的一流大國,這一夢想成為幾代領導人的共同心聲。這一夢想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印度能否將印度洋置於掌控之中。

“走向印度洋,稱霸南亞”,是印度長期以來的戰略夢想。印度90%以上的貿易來自於海上,而印度洋航線是印度最重要的海運貿易航線,是影響印度經濟命脈的“海上生命線”。因此,印度將印度洋視為國家安全“生死攸關”的戰略區。2004年至2007年,印度先后公開發布了《印度海軍理論》和《印度海軍戰略》,對印度海軍未來的戰略思想、戰略目的、發展規劃和軍備建設等做了全面闡述。其核心思想是通過重點發展戰略核潛艇和航空母艦來建立可靠的海基威懾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力量均衡、結構合理、具備相當威懾力的現代“藍水海軍”。

近年來,印度大力擴充軍事力量並重點發展海軍,包括從俄羅斯引進了改裝后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租借了俄羅斯“阿庫拉”級核潛艇﹔俄羅斯制造的3艘“塔爾瓦”級護衛艦交付印度海軍。就在印度國產的“加爾各答”級驅逐艦交付海軍不久,國產的“卡莫爾塔”級反潛護衛艦也相繼交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核潛艇“殲敵者”號、“加爾各答”級后續驅逐艦都在緊張的研制、生產之中,引進先進的AIP常規潛艇的談判也在進行當中。與此同時,印度還從美國引進了P-8I海上反潛巡邏機,從俄羅斯引進了米格-29艦載戰斗機等海上航空裝備。未來幾年,印度的海軍實力隨著新型戰艦的陸續加入,將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升。

綜合先進技術 提高作戰能力

據統計,印度海軍目前擁有12艘驅逐艦,其中“德裡”級3艘,“什瓦裡克”級3艘,“拉杰普特”級5艘,新服役的“加爾各答”級1艘。除“加爾各答”級外,其余11艘服役時間相對較長,技術性能相對落后,武器系統也相對陳舊。

與之相比,“加爾各答”號綜合了現代大型戰艦設計和制造技術,搭載了先進的武器系統和雷達電子系統。艦長163米,寬17.4 米,標准排水量 6800噸,最高航速32節,可搭載2架反潛直升機。它的先進之處主要是:

艦體設計隱身化。戰艦隱蔽和飛機隱身一樣,通過戰艦的外形設計、採用新型艦體結構材料和涂料等,降低艦體電磁反射面積、紅外輻射能量和噪音的方式來達到避免被敵方雷達或聲納探測到的目的。

操控系統自動化。“加爾各答”號配備了先進的綜合平台管理系統,此系統由“什瓦裡克”級驅逐艦上的平台管理系統發展而來。操作人員隻需通過位於艦橋與控制室的顯控台,便可自動操作航行、推進、發電、輔助機械與故障管制等功能,操控系統自動化程度相當高。艦上作戰中樞採用印度自主開發的模塊化指揮控制系統,通過艦內高速區域網絡,將艦上所有偵測、武器、通信系統整合,作戰指揮效能大幅提高。

防空火力區域化。“加爾各答”號與美國“宙斯盾”導彈驅逐艦類似,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先進的雷達系統增強了驅逐艦的偵察探測范圍,可准確掌握艦隊的空中和海上態勢,及時發現來自空中、海上的威脅。這種雷達能夠發現250千米范圍內來襲的導彈和飛機,同時追跟蹤上百個目標,並制導艦空導彈對其進行攔截,為海上作戰編隊提供安全保護。該艦裝備了32枚垂直發射、射程10~12千米的以色列“巴拉克-1”艦空導彈,形成了近程區域防空能力,並裝備16枚垂直發射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導彈,增強了其海上打擊能力。

遺憾的是,印度和以色列聯合研制的射程70千米、射高16千米的遠程防空導彈系統因未按計劃完成試驗,48枚導彈暫不能部署到“加爾各答”號上,致使該艦目前隻具有近程防空能力﹔印度自行研發的拖曳陣聲納研制失敗,導致“加爾各答”號無法裝配,成為該艦反潛作戰的“短板”。

提升國產水平 加快強軍步伐

印度總理莫迪在“加爾各答”號驅逐艦交付儀式上表示:印度必須擺脫對進口武器裝備的嚴重依賴,轉而關注自主研發、設計和制造。本屆政府的目標是讓印度從進口軍事裝備變成出口軍事裝備。

顯然,莫迪的講話有些言過其實,受制於印度國內軍事工業基礎和能力的限制,“加爾各答”號不可避免地採用了大量國外承包商提供的發動機、雷達、指控系統和武器系統,仍沒有完全擺脫對國外技術和設備的依賴。

近年來,印度加快強軍步伐,為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效,大量採購了國外武器裝備。據統計,印度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印度裝備來自不同國家的不同型號、不同科技手段,如此復雜的體系,整合起來異常困難。印度裝備數量雖多,技術雖先進,但很難形成一個有效的作戰體系,維修保障、后勤支援方面遭遇瓶頸。

雖然莫迪對“加爾各答”號有些過譽,但印度仍為“加爾各答”號的交付而驕傲。印度國產航母的下水,國產核潛艇的海試,包括每一次導彈的試射,都能掀起印度的民族自豪熱情。印度已經意識到武器裝備“逐漸減少對外依賴,必須提高國產能力”的重要性,開始加大投入。

“加爾各答”號的交付,雖然還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印度自行研制、制造武器裝備的水平現狀,但“加爾各答”號從研制、生產、試驗到完成,整個過程必然為印度在未來研制、制造大型武器裝備方面儲備了技術、鍛煉了人才、積累了經驗,提升了印度軍工企業的自信心。(軍事科學院 馬軍 制圖:李紹偉)

印海軍裝備國產化之路

逆境求生 前路漫漫

前不久,印度海軍“加爾各答”號驅逐艦正式交付海軍。僅幾天后,印度首艘國產隱身反潛護衛艦“卡莫爾塔”級反潛護衛艦服役。一周內動作連連,讓印度海軍成為全球軍事領域的焦點。就連印度國防部長也說,印度到了扔掉全世界最大的國防設備採購國的帽子,成為重要制造國的時候了。

但眾所周知,印度軍事工業實力有限,其研制“阿瓊”坦克,曾集合了以色列的導彈、俄羅斯的裝甲、德國的發動機、法國的火控系統,在近30年中多次面臨淘汰的風險。與陸軍相比,海軍武器裝備綜合科技含量更高,自主生產難度更大。分析印度海軍逆境求生之路,我們不難看出,除了大量外部技術支援外,其選擇的“整艦購買、設備引進、合作生產”三步走發展戰略,也發揮了極大作用。

從武器裝備制造規律看,國產化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自有技術支撐的國產化,二是轉讓技術支撐的國產化。由於印度不具備發展艦載武器裝備所需的大量高技術基礎,隻能通過武器外購、技術消化、自主研發等步驟,穩步實現武器裝備的國產化。

印度海軍的國產化進程,前期主要採取整艦購買方式,迅速提升海軍規模,形成初步發展構想。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為快速提升海軍作戰能力,採用從西方國家購買、租用艦艇的方法,提高海軍艦艇的數量與質量,初步建立了一支基本滿足海上安全需要的海軍。

進入中期后,印度開始引進艦載設備,初步實現國內生產,大量積累技術儲備。例如,印度自行設計的第一艘隱身護衛艦“什瓦裡克”級,綜合採用了俄、美、法、意等國在艦艇平台、動力裝置等方面的設備與技術,實現了隱身艦艇制造的突破,為今后海軍艦艇設計和改進積累大量經驗。

到了后期,印度開始加大與發達國家在裝備、技術層面深入合作,包括在其許可下自行生產多種艦載武器裝備。由國內公司聯合設計的76毫米口徑快速艦炮、AK-630M近程防御武器系統等,就是採用國內外公司技術合作的方式研制和生產的,顯示了印度漸強的設計能力和開發高端武器系統的水平。

雖然印度海軍裝備國產化取得明顯進步,但在表面風光的背后依然存在不可回避的困局。一是轉讓技術多集中在具體裝備,忽視整體集成。軍事艦船設計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必然會遇到艦載武器系統火力聯合、水面編隊情報共享等方面的難題,這些問題的解決無法通過技術轉讓獲得,隻能自主研制。

二是核心技術、裝備仍需自主研發。很少有國家轉讓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作戰指揮系統技術、垂直發射技術等先進武器技術,這仍需要印度下大力氣摸索各種技術獲取方式。例如,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曾自行研發拖曳陣聲納,但因技術問題,以失敗告終。

三是對強國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賴性。“加爾各答”號艦載遠程防空導彈系統由印度和以色列的合資企業研制,后因技術問題被推遲上艦,所以在“加爾各答”號交付海軍時,其遠程防空武器並未安裝。鑒於印度不具備對導彈進行各項測試的相關能力,需要送到以色列進行檢測,導致該軍艦僅有近程武器系統和兩架主艦炮提供保護。

“加爾各答”號可以說是印度海軍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強國支援下的國產化,短期內提高了海軍的作戰能力,但從長遠來看,又是對其未來作戰能力的無形制約。印度海軍裝備國產化依舊前路漫漫,仍需人們深入思考。(吳瑋佳 張莉莉)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