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到這個故事時,記者心頭“一酸”“一震”。“酸”的是,現在基層部隊干部骨干普遍年齡不大,但為思想政治工作改進創新奉獻出了最真切的感情與最朴實的想法,承載了遠遠超出他們年齡的責任與成熟﹔“震”的是,大批90后正成為我軍士兵的主體,“以情帶兵”這一傳家寶為何在有些時候打動不了他們?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現在的戰士不懂得感恩、對真情沒有感應嗎?顯然不是!海軍某通信總站政委趙朝柱認為,那是因為我們很多真情沒有“打到點上”,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現象:
一是沒有關注官兵的情感需求,只是盯住了“痒點”卻沒能找到“痛點”,二是看似很“用勁”但沒有真心真誠地“用情”,三是有時雖然點“打准”了,但沒“打透”,沒有堅持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戰士鞠理今年作為提干對象被保送入學,接受電話採訪時他告訴記者,很多帶兵人以情帶兵習慣於“自我設計”,認為這樣對待戰士肯定會有回報,結果有的戰士不但沒有感應,甚至還會起反作用。造成這種尷尬,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把握好戰士的情感需求,把情用在了“痒點”上,沒有找到“痛點”。
畢業於“三本”院校的大學生戰士鞠理,是帶著提干的動機入伍的。不承想到部隊后一打聽,“三本”類大學生士兵提干的幾率小得可憐,鞠理便從“先進”變成了“后進”。送病號飯、做思想工作……干部、思想骨干反復做工作毫無效果。后來,中隊任命他為副班長,通過壓擔子來激勵他上進。同時鼓勵他不要喪失信心,既不放棄爭取提干的努力,又根據鞠理的自身情況為他量身訂制“成才路線圖”,讓他看到軍營成才之路很多,隻要不放棄不拋棄,每條路都能走出美麗的風景。感受到中隊干部的真誠關心,鞠理很感動:“你們這麼替我著想,甚至比我父母還考慮得周到深入,我再不努力,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奮起直追的鞠理,最終把握住了曾經看起來隻有“一線希望”的機會,順利提了干。
趙朝柱說,我們常埋怨現在有的兵“油鹽不進”,再怎麼用情也焐不熱,其實是因為一直在外圍“撓痒痒”“轉圈圈”,而沒有觸及他最關心的問題。
二大隊副大隊長張麗娜舉了一個事例——
一位班長和一位新兵曾在她辦公室當場爭執起來,班長說:“我這麼費勁地對你好,你卻對我這樣,你有良心嗎?”新兵卻說:“你那是搞形式主義!”
一個覺得“付出太多”“吃力不討好”,一個卻毫不領情,以情帶兵成了“剃頭的挑子——一頭熱”。
根本原因就出在“用力過猛”上,以舉重的姿態去“用勁”,沒有發自內心地“用情”,動靜不小,但收效甚微。
有時候,關愛的“點位”找准了,但沒有常態化,注重於一時一地,卻沒做到久久為功、善作善成。這樣的真情,看似“打到點上”了,卻沒有“打透”。
14中隊指導員曾慧講了一個故事:一名女兵對管理教育存有逆反心理,一直不太配合。一次她不慎被開水燙傷,全班女兵不離不棄,輪流幫她洗了3個月的澡,直到她完全康復。這名女兵后來感動得痛哭流涕,完全轉變過來了。
通過這件事,曾慧產生了這樣的心得:思想政治教育好比“打井”,勘測精准,下面有水,點位對了。但如果最后一鍬打井的人泄了氣,吹燈拔蠟走了,沒有堅持,照樣前功盡棄,甚至還會產生副作用,讓戰士更加不信任。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