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來,戰爭形式已經從世界性的大規模戰爭轉化為地區性常規戰爭,繼而演變為區域性的高技術戰爭。目前不斷激化的烏克蘭危機,導致了美俄兩個核大國的戰略對抗,雙方的軍事對峙有可能觸發直接武裝沖突。如果戰事爆發甚至失控升級,呈現的將是一種核威懾條件下的區域性信息化戰爭,而非世界性戰爭。
核威懾條件下的區域性信息化戰爭有三大特點:一是核武器與核戰爭的威脅始終存在。二是交戰區域覆蓋多個國家和地區。加之交戰雙方擁有大量遠程打擊武器系統,戰火也可能從烏克蘭溢出,蔓延到東歐地區和俄羅斯西部地區。三是制天權與制信息權成為戰爭制勝關鍵。美俄雙方若交戰,將會首先從太空和信息領域展開,圍繞信息攻防、導彈攻防、體系對抗等環節進行較量。
或許烏克蘭危機仍延續代理人沖突、經濟制裁與反制裁的模式,未來戰事能有效控制在烏克蘭東部地區之內。或許美俄直接軍事較量僅僅只是一種假設,但隻要美俄戰略沖撞的態勢存在,核威懾條件下的區域性信息化戰爭陰雲就將揮之不去。
大國博弈乃至對抗已成當今世界的常態,而核大國之間博弈、對抗,可能引發核威懾條件下的區域性戰爭。2010年以來,美國高調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和“空海一體戰”構想,遏華制華的意圖明顯。為維護國家利益,中國應把國防與軍隊建設的基點放在打贏核威懾下的區域性信息化戰爭上來。
為此,我們要加強核力量建設,運用日益強大的核威懾與核反擊能力有效遏止未來面臨的核訛詐、核威脅與核戰爭。冷戰后的數次高技術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們對核戰爭預防的重視和准備。當前,美、俄、法、英等國都將核力量的重心向海上轉移。我國遵循防御性核政策,在十分嚴重的核威脅條件下,更應大力提高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二次打擊能力。
海上力量建設的目標則是發展強大的近海防御和遠海防衛能力,從而打贏未來面臨的區域性常規戰爭。對外開放以來,我國國家利益已遍布全球。為保護國家的海外利益,應將我國“積極防御”戰略的重點轉向延伸防衛。美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經營數十年,試圖長期保持對華戰略進攻與戰略封鎖的高壓態勢。為有效應對美國的軍事威脅,我國應大力加強海、空軍和二炮力量建設,尤其要提高海軍兵力在西太平洋方向的抗擊與反擊能力和在印度洋方向的保交護航能力。
信息化作戰力量建設要加快。信息攻防、導彈攻防和體系對抗能力,這三點是打贏未來信息化高端戰爭的關鍵。美國在“空海一體戰”構想中,把信息攻防和導彈攻防作為主要任務,把各軍種聯合一體作戰作為基本要求。這也就表明,在我軍面對的未來戰爭中,隻有贏得上述三點,才能做到戰而不殆、不辱使命。(趙軍 作者系海軍裝備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