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隊飛行 張樹華攝
■引子:
飛石起,驚鳥飛。夏末秋初,蘭空航空兵、地導、雷達、通信、電抗等分隊千人百車動若風發,採取空中、地面等方式,機動數千公裡挺進生命禁區展開多要素合成訓練,開創了蘭空部隊首次成體系上高海拔地區駐訓、首次組織航空兵部隊赴無保障依托的民航機場駐訓、首次組織某型飛機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機場飛行、首次與陸軍部隊在高海拔地區進行實兵演練、首次在高原地區使用野戰油庫保障等先河。硝煙散去,回顧這場駐訓演練,諸多亮點的背后,隱藏著一些實戰化訓練的短板和部分官兵思想觀念上的桎梏,帶給參訓官兵深深的思考。
風險越大越要上——
能打仗打勝仗是天職不是選擇題
8月10日,當某航運團直升機輾轉2000多公裡,安全降落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某機場時,蘭空領導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千人百車、數架戰機全部順利抵達,初步實現了“上得來”的目標。
戰鷹嘶鳴、鐵流滾滾,沖破的不僅是地域的界限、能力的邊限,更是觀念的桎梏。
這次高原駐訓人員、裝備多,摩托化行軍梯隊編成多、沿途保障能力弱,機動距離遠、高原氣候變化快,部隊鐵路輸送后仍需摩托化行軍1100余公裡,沿途海拔高、達?多,路況復雜,保障無依托,行軍機動十分困難,風險與挑戰並存。
高原駐訓,到底上還是不上?
今年年初,蘭空黨委首次提出組織部隊高原駐訓,此消息一傳出,立即在官兵中炸開了鍋。部隊要跨越的,不僅僅是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復雜電磁環境,作戰指揮如何暢通無阻?千軍萬馬,新型保障體系怎麼構建……
一個又一個問題,叩問著各級指揮員。“仔細想一想,打仗這根弦我們繃緊了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歷史的接力棒已經傳到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你不擔當,我不擔當,誰來擔當?”蘭空黨委“一班人”態度堅決:能打仗打勝仗是天職不是選擇題,高原駐訓必須上。
蘭空黨委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研究,確定了“上得來、站得住、展得開、訓得順、有收獲”的思路。參訓部隊根據明確的任務,圍繞“針對特點組訓、全程數據採集、探索制勝機理、積累作戰經驗、確保空地安全”等關鍵問題展開工作,制訂具體的行動方案和各類預案,精心挑選參訓人員、飛機及各類裝(設)備,細化籌劃准備、機動行軍、部隊歸建等各個階段具體工作。
思想的“枷鎖”一旦被打破,前進的步伐便不再猶豫。在官兵努力下,高原駐訓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陸續展開。
縮短靶場與戰場距離——
勝利隻能在“戰場法則”下獲得
8月13日,聽到在高原機場連續組織兩個飛行日計劃時,蘭空航空兵某團副團長宋秀泉心裡暗暗稱贊:夠膽量,這才是真正的實戰化訓練。
高原缺氧容易導致飛行員行動緩慢、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容易誘發肺水腫、高血壓等高原疾病,飛機、保障裝備性能下降,連續大強度飛行訓練是對飛行員和保障能力的現實考驗。
“未來戰爭中敵人會給我們喘息的機會嗎?打,就得著眼未來戰場,將險難課目貫穿訓練全程。”蘭空領導介紹說,上得了高原不是最終目標,部隊隻有經過“戰場法則”的檢驗才能適應未來戰爭的考驗,要想求得明天戰爭的勝利,就要在自我加壓中縮短靶場與戰場的距離。
求勝先“加壓”。某型戰機自列裝以來,從未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機場飛行,轉場飛行當天實際飛行指標與設計指標出入較大,不穩定因素多。參訓官兵利用3天時間,對該型飛機高原飛行面臨的瓶頸問題進行特定檢查維護,組織地面試滑,統計開車到起飛期間的各項數據。結果,試飛當天,戰機均一次開車成功。
把眼光瞄准明天的戰爭,練兵更加有的放矢——戰場炊事,煮菜做飯需要多少分鐘?高原行軍,一分鐘能攀登多少米?戰場演兵,怎樣去除武器裝備“高原病”?諸多問號,在訓練實踐中被他們一一拉直,積累了大量一手數據資料。
實戰化,不與強敵過招就是一句空話。記者翻閱訓練計劃發現,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航空兵部隊進行了對抗空戰、空中警巡、對地突擊等課目訓練﹔地導部隊突出了手控跟蹤、裝退導彈、單發正向和搜索發現目標等重點課目訓練﹔雷達部隊在保障航空兵部隊飛行的同時,加大了對一線空情的預警探測﹔電子對抗部隊突出了信號截獲、信息判別和站協同訓練﹔通信部隊重點開展了陌生地域台站架設、短波超短波對空通信手段運用、一等轉進演練課目訓練。各部隊探索了一整套高原組訓方法,積累了作戰和訓練經驗。
智者圖強於未來——
暴露問題補齊短板實現能力升級
“這次高原駐訓,我們取得了不少突破,但也暴露了很多戰斗力短板,必須緊盯問題不放組織復盤檢討。”令參訓官兵沒想到的是,駐訓任務剛剛結束,等待他們的不是慶功會,而是自上而下反思得失、剖析問題的檢討式復盤總結。
很多人不解,這次駐訓,走開了航空兵部隊在無保障依托的民航機場駐訓的路子,積累驗証了多型飛機在不同溫度、不同海拔條件下的多種作戰參數,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為什麼偏偏先要自我揭短?
可隨著檢討反思的一步步深入,官兵們慢慢冷靜下來:部隊地處西北,承擔著高原作戰任務,理應一聲令下,即可開赴高原,但從實際看,很多人員和裝備必須經過適應性訓練和加改裝后才能執行任務,准備周期長,應急反應能力不足﹔官兵高原環境作戰訓練注意事項知之不多,有的高原反應強烈,隻能依靠吸氧緩解症狀﹔摩托化行軍上千公裡,山高路險,駕駛員經驗不足、自我搶修能力弱﹔高原地區晝夜溫差大、氣壓變化劇烈,武器彈藥使用受限……
“把問題暴露在演練場上不丟人,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些問題不足恰恰是戰斗力提升新的增長點。今天問題分析得越透徹,解決得越徹底,明天戰場打贏的勝算就更多一分。”官兵清醒地認識到:取得的成績固然可貴,但解決問題更重要。
智者圖強於未來。打一仗進一步,隻有補齊戰斗力建設短板才能實現打贏能力的升級。駐訓的硝煙逐漸散去,但蘭空上下緊盯駐訓中暴露的問題短板展開專攻精煉的力度不降,指揮訓練“程式化”、戰術訓練“操場化”、基地訓練“營區化”等與戰斗力建設不相符的做法被一一清出訓練場。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