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思維之花,凝聚著對戰爭問題的思索和智慧,其盛開或凋零,關系“存亡之道”“死生之地”。而要想讓這朵思維之花綻放恰逢黃金之時而不遲、力汲豐厚養料而不衰,把戰爭迷霧參明悟透,就必須保持技術敏感。
拿破侖馳騁歐洲大陸創造的“攻擊萬能”思想,在機關槍稱雄的一戰招致慘敗﹔此后法國“防御至上”思想又在坦克主宰沙場的二戰遭到敗北。恩格斯有言:“在長久的和平時期兵器由於工業的發展改進了多少,作戰方法就落后了多少。”此話道出一個悖論:科技進步給軍事思維帶來的有時並非上升質變,而是阻礙其發展的粗野的“異己”力量。
悖論背后的原因是什麼?每一次重大科技進步和創新都會引起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深刻變革,但作為“批判的武器”的人的思維卻習慣在榮耀光環下繾綣,“將軍們常常期待,下一場戰爭能像上一場一樣”。其結果,曾經的勝利之師往往在下一場戰爭中被無情送進歷史墳塋。一條鐵冷的定律是:失去技術敏感,離開對先進軍事技術的追蹤,軍事思想的發動機就會熄火,軍事思維之花就會凋零,常勝之師乃至國家民族就會陷入萬劫不復。在這條鐵冷定律面前要追問:我們的觀念是否已跟上軍事科技前進步伐?我們的思維怎樣才能突破悖論堅殼,實現華麗蝶變?
從技術出發研究戰爭問題,首先點燃的是戰術思想之火。如何從冷冰冰的軍事技術中淘瀝發掘戰術真金?從哲學審美角度看,技術與戰術之間天然就存在相互吸引的內在耦合與相互尋找的強烈期許。但戰術並非自然地裸露在人們眼前,發現它需要付出艱辛的思想勞動。戰術是技術的合理運用,標新立異的戰術創新靈光常散現於技術領域各處。要敢於讓技術活力因子進入頭腦參與思維,敢於憑借技術之鏟大膽挖掘戰術創新的汩汩涌泉,從探究“微戰術”“微行動”“微對策”開始,敢想別人未打之仗、敢做全新戰法“造夢者”。
從信息主導的全新作戰樣式中,人們感悟的是體系破襲、快速精確、非對稱打擊等理念,思考的是資源聚合、效能耦合、系統融合的緊迫和必然。由此可見,劈爛舊的經驗框架囹圄,拔除傳統陳規陋習軟肋,必須在技術層面斬斷落后思想根基、培種創新思維根芽。借助信息化裝備技術這一看得見的巨大物質力量之手,把過時的思維模式從舊窠臼中抓將出來,徹底摒棄機械化戰爭時代觀念,確立與信息化戰爭相適應的創新思維體系。
“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在研究技戰術的同時必須跟蹤世界軍事技術新的重大變化,思考其對戰爭的深刻影響,以此把握未來戰爭特點規律,認清自身在世界軍事改革大潮中的歷史方位,從而把軍事斗爭准備基點弄清,把軍隊發展方向定准,把部隊練兵備戰落實,提升戰略思維。
高明的戰略家和戰爭指導者,總是在汲取技戰術養分基礎上,敏銳嗅出未來戰爭形態的變換與戰略思維的演進,洞穿“未來戰爭是什麼樣的”“未來戰爭怎麼打”,從而描繪出未來戰爭圖景。未來戰爭圖景是“基因碼”,有了它便能以理性直觀的方式精准把握住明天戰爭的本質、制勝機理等﹔未來戰爭圖景是“顯影劑”,有了它便能清晰理順部隊各領域建設任務、發展思路和發展重點﹔未來戰爭圖景是“路線圖”,有了它便能產生高度清醒的歷史方位感,以新的理念新的視野新的方法新的標准牽引推進軍事斗爭准備﹔未來戰爭圖景是“瞭望塔”,有了它便能在鳥瞰信息化軍事革命發展態勢的同時,超前企劃領跑下一輪新軍事革命。
適應技術革命帶來的作戰樣式巨變、安全領域擴大以及軍事力量運用多樣等“新常態”,著眼為國家和平發展塑造有利戰略態勢,必須堅持戰略指導重心前移,把預防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統一起來,把備戰與止戰、威懾與實戰、戰爭行動與和平時期軍事力量運用作為整體加以運籌,最大限度預防、化解和控制危機,遏制武裝沖突和戰爭爆發,切實發揮好軍事力量的戰略功能,讓戰略的深沉定力與關鍵時刻的強勢發力相得益彰,讓戰略的厚重潛力與應急處變的果決銳力交相輝映。
編輯感言
門捷列夫的思維之鑰
■周 峰
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為什麼能發現元素周期律?在他生活的時期,科學家已探知的元素有幾十種。可當時這些元素看起來就像毫無紀律的烏合之眾,沒有一定之規可循。但在1869年,門捷列夫把當時已發現的多種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質排列后發現,從任何一種元素算起,每數到8個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原來,元素的性質和它們的原子量呈周期性變化。
善於發現各元素間的關系,把握其變化脈絡,是門捷列夫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但與其說這裡面有他的天賦,不如說其對決定元素內在關系的關鍵要素保持了高度敏感。這種敏感與關鍵技術對戰術、戰略思維的影響,有異曲同工之處。而要想技術敏感真正滋養軍事思維之花,離不開對軍事技術發展脈絡的熟諳,離不開對創新角度的追尋。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