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紅色心臟:前蘇聯核潛艇動力裝置【3】

2014年12月24日16:13        手機看新聞

神秘的熱離子反應堆

和以前傳統的反應堆相比,熱離子核反應堆最大的好處是,其熱離子系統由反應堆芯大量的熱離子單元將熱能直接轉換成電能,而無需一回路、二回路熱交換,更不需要蒸汽發生器。又由於沒有高壓、高溫的環境,這種反應堆對設備所用的材料的要求也大為降低。而且這種反應堆還有著壽命長、重量輕、抗沖擊能力更強等許多優點,具有傳統核反應堆無法比擬的優勢。

前蘇聯很早就把目光轉向了熱離子反應堆。早先熱離子堆是一種首先出現在航天器上的核動力裝置。如果用於艦艇上就可以直接與推進電機相連,與螺旋槳或泵噴射推進裝置組成一個完整的動力系統。在這種動力系統中,省去了現有壓水堆動力裝置的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蒸汽穩壓器、冷卻劑主泵、蒸汽輪機、凝汽器、減速齒輪、發電機等一大批設備以及各種錯綜復雜的管道線路。省去了如此眾多的機械裝置還不算,同時還一勞永逸的消除了噪聲。

而且由於沒有部件需要面對高壓,安全性和可靠性大為改善,此外由於結構簡單,自動化水平也大大提高,所需要的維護人員和維修成本直線下降。

總之,熱離子反應堆幾乎消除了目前核動力裝置一切缺點。由於熱離子反應堆的誘惑實在太大了,所以前蘇聯從50年代開始,就開始全力研制熱離子反應堆。但其難點主要在工藝上,比如,採用何種熱離子發射效率高和高溫穩定性好的材料做發射極?採用何種電子收集效果好的材料做收集極?如何保障發射機與集電極之間接近1000攝氏度的溫差?如何保証發射極與集電極之間僅十至幾十微米的間隙,使它們之間不短接?上述只是眾多問題的一小部分,可見熱離子反應堆的研制困難有多大!

在上世紀70年代,前蘇聯首先在航天用熱離子反應堆上取得突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熱離子堆式電源——“塔巴斯”-1,熱功率達150千瓦。前蘇聯海軍在這時終於看到了新一代動力源的希望。在1983年5月,前蘇聯海軍向紅星設計局下達了設計研制6000千瓦的大功率熱離子核反應堆(也就是“塔巴斯”-60工程),用於滿足1000噸級潛艇的動力需要。

前蘇聯解體后有資料顯示,紅星設計局於1985年曾試驗性地將一部功率600千瓦的小型核反應堆安裝在一艘常規潛艇上,但對於具體情況,無論是前蘇聯還是俄羅斯都諱莫如深。

1985年7月,前蘇聯海軍要求紅星設計局開發可以供3000噸級常規潛艇使用的熱離子核反應堆。紅星設計局在“塔巴斯”-60工程的成功基礎上,採用了輕水作為冷卻水劑的熱離子反應堆,工程代號“塔巴斯”-120項目。在陸上試驗時其最大輸出功率達到了4836千瓦,基本達到前蘇聯海軍要求。其堆芯壽命為15年,與常規潛艇改進周期一樣。當時前蘇聯已經為該反應堆設計了一個10米長的艙段,可以方便的嵌入常規潛艇艇體中。前蘇聯海軍也計劃分10年時間,將現役的F級、T級以及基洛級常規潛艇全部換裝熱離子反應堆。

結果由於前蘇聯解體,“塔巴斯”工程成了一個遙遙無期的夢。無奈之下,俄軍方隻能無奈地把潛艇封存起來。

一晃到了2000年,俄經濟開始恢復,普京的當選也給俄羅斯軍事工業打了一針強心劑。“塔巴斯”工程在海軍強烈要求與普京的親自過問下,開始列為最優先的項目給予建造,被改稱為20120工程,2008年9月,“塔巴斯”工程改造潛艇國家試驗全部結束,正式交付俄羅斯北方艦隊。該艇被非正式的稱為“薩羅夫”號,型號被定為20120型。

小資料:前蘇聯核潛艇的核燃料

前蘇聯第一代及第二代核潛艇反應堆鈾-235濃縮度為21%,第三代核潛艇則是43%~45%。也有一些反應堆的濃縮度要大些,達到了55%~90%。而帶液態金屬反應堆燃料則可以達到90%。第三代核潛艇的活性區其實是由濃縮度不同的燃料組成。活性區中心的鈾-235濃縮度為21%,而外部的則高達45%。第三代核潛艇活性區鈾-235數量為115公斤,第二代為70公斤(鈾總數為350公斤)。第一代核潛艇活性區包括50公斤鈾-235(鈾總數為250公斤)。(施征 稿件來源:《當代海軍》雜志)

版權聲明:《當代海軍》雜志社授權人民網軍事頻道獨家稿件,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煜(實習生)、閆嘉琪)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