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一步步邁向新征程

2016年03月04日11:57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網上檢索“北斗”二字,除了北斗導航衛星密集發射實施全球組網的消息,就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全球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發展應用的新聞,這些無疑都証明了一點: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一步步邁向新征程。

  北斗誕生前,世界發生了什麼?

  上世紀中期,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研制了新一代空間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為陸、海、空三大領域提供導航服務。1964年,世界上第一顆導航定位衛星“子午儀”開始為美國提供潛艇導航服務,美國海軍實力突飛猛進。

  無獨有偶。1960年,前蘇聯軍方最新規劃研制的彈道導彈需要精確導引。研制一個即時、精准的導航系統被提上日程。1968年,前蘇聯國防部、科學院和海軍一些研究所聯合起來研究,一個為海、陸、空、天武裝力量建立的單一解決方案應運而生。

  針對世界格局的變化和國防安全發展需要,上世紀70年代,我國七五規劃中提出了“新四星”計劃,后來又提出了單星、雙星、三星、三到五顆星的區域性系統方案,以及多星全球系統設想,后來,由於受經濟等客觀因素影響,這些方案設想未能成行。80年代初期,以“兩彈一星”元勛陳芳允院士為首的專家團體提出了雙星定位方案,這在當時被公認為最佳方案。但受經濟條件等因素的拘囿,又被擱置。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國GPS衛星導航系統在戰爭中的成功應用,使我們深刻意識到,建立衛星導航系統刻不容緩。

  此時,美國GPS系統已投入使用,前蘇聯格羅納斯系統已基本建成。

  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著手建設之初,技術基礎薄弱,科研攻關面臨很多難題。很多人主張沿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成熟的技術體制,這個方案很快被否決。衛星導航是國家重要戰略資源,核心技術是學不來的。延用別人的體制,技術上將永遠受制於人,必須建立完全屬於自己的自主可控的衛星導航系統。

  按照之前陳芳允院士提出的雙星定位方案,靜止高軌道衛星成為必然選擇。這兩顆靜止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一代衛星,能夠提供定位通信服務,但通信功能比國際海事衛星差、定位功能比GPS衛星差。在這種情形下,北斗二代快速上馬、應運而生。

  2007年4月14日,我國成功將第一顆北斗導航組網衛星送入太空,從此,我國自主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015年3月30日,我國首顆用於全球組網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標志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

  2016年2月1日,我國第五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成功入軌,與先期發射的4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共同開展星間鏈路、新型導航信號體制和新型原子鐘等國產自主可控設備試驗驗証工作。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21顆北斗導航衛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告訴記者,按照北斗“三步走”發展戰略規劃,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由5顆地球靜止軌道和30顆地球非靜止軌道衛星組網而成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實現全球區域覆蓋,為全球用戶提供更高精度的服務。

(責編:單清偉(實習生)、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