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武器破壞效應專家講述什麼是毀傷評估

 
2016年03月24日08:42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武器破壞效應專家講述什麼是毀傷評估

核心提示

目標毀傷效果評估起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美空軍轟炸機執行完轟炸任務后,他們幾乎沒有反饋任何有關目標的毀傷信息。但空軍的決策者和指揮官們需要知道轟炸的效果,以便制定下一步的作戰計劃,於是他們開始向執行轟炸任務的機組人員索要轟炸任務報告,以及轟炸過程中拍攝到的目標毀傷照片。目標毀傷效果評估從此誕生。

目標毀傷效果評估是綜合考慮戰役目的、戰場環境、毀傷力量等因素,對火力打擊效果進行綜合分析評定的過程,是實施火力協調、調整火力打擊重點的主要依據和確保戰役火力毀傷任務圓滿完成的重要環節。及時、准確地進行目標毀傷效果評估,不僅能夠為指揮員正確決策提供依據,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優化火力、提高作戰資源的利用效率。

戰前預測——

量敵用兵的“計算尺”

在作戰准備階段,正確分析判定各軍兵種的火力打擊能力,需要借助毀傷評估結果來定論,並以此為基礎進行科學的量化計算,准確地確定一次作戰要投入多少兵力兵器,消耗多少彈藥,從而提高作戰效費比。

據悉,美軍始終將毀傷效果的分析和評估視為“全維感知”的關鍵一環和實現“基於效果作戰”的基石,在各作戰司令部均設有專職的目標毀傷效果評估機構。外電報道,美軍擊斃本·拉登行動前3個月內,包括美國總統、國防部長、中情局局長、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指揮官等高官先后8次召開會議,對不同行動預案的可能效果進行分析預測,最終排除了B-2轟炸機空中投彈實施襲擊等計劃,決定採取特種兵+直升機的襲擊方式,成功實現了“定點清除”。由此可見,效果預測成為火力選擇乃至兵力部署的重要依據。

戰時分析——

精確指揮的“導航儀”

公開資料顯示,自二戰以來美軍不斷完善對打擊目標的毀傷效果評估手段。目前美軍制定了《目標毀傷評估快速指南》《目標毀傷評估參考手冊》等專門的條令、手冊,其毀傷評估通常採用的是“三段式”方法,首先是物理毀傷評估,然后是功能毀傷評估,最后完成目標系統評估。三個階段不斷深入、逐步細化,使毀傷評估向著標准化、定量化和快速化方向發展。

在作戰實施過程中,美軍採取多種手段和方法,對打擊目標的毀傷效果進行連續不間斷的偵察分析和計算,為組織下一階段火力打擊行動提供決策依據。例如,在“沙漠之狐”行動和科索沃戰爭中,美國採用新的天基紅外成像、雷達成像情報偵察衛星系統,為前線指揮官、飛行員提供了多種情報保障和迅速及時的轟炸毀傷效果評估信息,解決了海灣戰爭以來評估轟炸效果難的問題,使得美軍完全以效能為主控制整個作戰過程。

戰后評估——

火力計劃的“風向標”

在實施打擊后,快速、及時地對目標毀傷情況做出准確判斷,直接關系到后續作戰任務的執行和下一輪火力計劃的制定。隻有通過毀傷評估,才能了解對目標的打擊是否達到預定毀傷效果,武器選擇是否正確合理,是否需要實施再次攻擊,以及是否有必要調整火力部署和作戰計劃等。

據報道,美軍在近期的幾場局部戰爭中都利用偵察衛星、戰略戰術偵察機、地面戰術偵察部隊進行詳細偵察,並及時利用獲取的影像信息對被打擊目標進行系統的毀傷效果評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還將研發新的技術,以便從雷達獲取的圖像中實現打擊效果自動評估,努力使指揮員能更加及時、准確地對打擊結果進行評估,並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后續攻擊。這種綜合全面的評估方法極大地提高了美軍打擊目標的有效性和反應速度。

專家小傳:劉瑞朝,軍委后勤保障部某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武器效應與毀傷評估研究工作,全軍防護工程科研工作先進個人,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對象,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立一等功1次。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