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四位司令員與騰格裡沙漠的約定 將荒漠變綠洲【2】

2016年04月15日08:5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1、茫茫沙海中,

老兵種樹的身影

“一旦種活一棵樹,你就很難不去種第二棵!”

黃膠鞋鞋底磨得發禿,鞋裡灌滿了沙,汗水裹著沙塵在臉頰上恣意流淌,他們卻毫不覺苦。

每當春到騰格裡沙漠的時候,4位老兵總是帶著一支隊伍,扛著鐵鍬,背著樹苗,置身漫漫沙海,埋頭種樹。他們每個人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眼前一株株樹苗上。有時跪在地上,挖到濕潤的沙土,小心翼翼地把那比草粗不了多少的樹苗用濕沙包好。誰都不怕扛水管累,一定要在水管能及的范圍內一個坑、一個坑地把新栽的樹坑澆透。

看上去,4位身著舊迷彩軍裝的老兵,與常年在沙漠裡勞作的農牧民沒啥兩樣,嫻熟的動作甚至比得上專業林木工人。周圍群眾都熟悉他們的身份:4人中年齡最長的黃高成今年67歲,曾任內蒙古軍區司令員﹔66歲的李旦生、63歲的張新華都曾任阿拉善軍分區司令員﹔今年55歲的李德海,現任阿拉善軍分區司令員。

4位老兵曾常年戍守邊防,隨著年齡增長,身體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種疾病:黃高成患高頻耳鳴,李旦生患高血壓和糖尿病,張新華患嚴重的糖尿病,李德海腰肌勞損。 他們本可頤養天年、含飴弄孫,養花打拳、寫字拍片,或者天南地北游山玩水,安享愜意的黃昏時光。究竟是什麼吸引著他們一個接著一個,一頭扎在這浩瀚無邊的沙漠,面朝黃沙背朝天地與沙漠較勁?

這一切都源於最早退休、進沙漠年頭最久的李旦生。

新世紀初年,他在擔任阿拉善軍分區司令員期間,見到了小學同學陳東征。這位証券專家也曾當過兵,他來西部考察時,正值沙塵暴肆虐,黃沙蔽日,白晝如同黑夜。阿拉善軍分區官兵正投入“綠化大沙漠、遏制沙塵暴”的生態保衛戰,當地軍民有著在沙漠邊緣植起一道“綠色長城”的強烈願望,可技術和資金成為制約瓶頸。陳東征深受觸動,他握住老同學的手,當即懇請:“我們一起合作吧!”很快,軍地雙方簽訂了一份“共建青年世紀林”的合作意向書。

從那時起直到卸任,李旦生一直為沙海裡的綠色夢想奔走呼號。退休后,他把軍分區幾位退役官兵召集在一起,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廣泛參與,四處募集生態建設資金,決心在阿拉善盟3個旗建立3個大型種植基地,完成萬畝綠化。

黃高成被李旦生這份執著感動了,退下來后與老伴一年從北京往沙漠裡跑四五趟,吃住在沙漠,跟著大家一起一棵一棵地植下樹苗,再費盡心血看護它們存活。他還利用各種機會了解沙漠治理的新理念、新技術,每年春、秋兩季植樹時,都要親任教員,為邊防軍民傳授“容器植樹”和“高壓水沖植樹”等新方法。

時光如梭,接替李旦生擔任阿拉善軍分區司令員的張新華,4年后也退休了。沒幾天,李旦生找到他:“在家裡待著干啥?到沙漠一起種樹吧!”張新華早就有難解的種樹情結,他擔任司令員期間沒少為改善沙漠生態的事情操心費力,老司令員留下的沙漠綠化帶,在他任期內又延長了七八公裡。那天,兩人相視一笑,剛脫下軍裝的張新華奔向了沙漠。從那以后,每年春季植樹時,他都要帶著老伴,從呼和浩特自駕私家車,花一天時間趕700多公裡的路,來這裡種樹。來一趟,一呆就是個把月。 今年面臨退休的李德海,沒等3位老司令員張口,自己主動找上門:“等我退休后,在沙漠裡種樹,算我一個!”與幾位老領導走到一塊兒,他說了幾句掏心窩子的話:“在這兒工作這麼些年,對這片土地已有了深深的感情。染綠沙漠是個長期的工程,看著自己的努力年年有變化,真舍不得撒手離開,退休了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種樹。”

4位老兵的家鄉分別是北京、江蘇、山東、內蒙古。他們口音不同,卻有個共同感受:“一旦種活一棵樹,你就很難不去種第二棵!”

退休后的老兵滿腦子裝的都是跟種樹有關的事:雇工人植樹,挖個坑要2角7分錢,1棵樹苗要1角錢,還要打井、管理、培育樹苗,樣樣得精打細算,每分錢都得花在刀刃上。說話間,他們對高壓噴水打孔一體植樹法作了示范,拿一根特制的水槍扎進栽著樹苗的沙坑,將水注入樹苗根部,原來通過漫灌種活一棵樹需要15公升水,現在隻需注入8公升水,就能保証樹苗存活。

“種一棵樹、綠一塊地、固一方沙、淨一片天”。茫茫沙海中,老兵種樹的身影讓人感動。他們正一點點改變著沙漠——放眼望去,連綿起伏的沙丘被成片的梭梭、花棒、沙棘、沙柳等綠色植被所阻隔,騰格裡沙漠邊緣形成了一條幾十公裡長的綠色屏障。

2、志願者行動,

跟著老兵去種樹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下去,綠洲終有一天會讓荒漠停步!”

4位老兵出面牽頭,沉寂已久的沙漠戈壁頓時熱鬧了起來:由陳東征所在的証券交易所發起,上百家上市企業、數千人共同涌進騰格裡沙漠,植樹治沙,為綠色夢想接力耕耘。

“一棵樹就可以解決4平方米的荒漠化問題。”一家証券交易所的員工鄭南磊說,“隻有當自己的腳踩在沙漠裡,才會對綠色有最真切的渴盼!”

被種樹老兵所吸引而走進沙漠的人群中,有一位女士名叫易解放,她的兒子楊睿哲在國外留學時,看到電視裡有關中國北方的沙塵暴和當地軍民沙漠植樹的報道,於是打電話對媽媽說:“我大學畢業后要回國為沙漠種樹,種一片森林。”兩周后,楊睿哲車禍身亡,易解放兩年多痛不欲生,可她一直惦著兒子說過的話,慢慢地重新找到了生活目標:種一片森林。

易解放花了十幾天時間踏訪內蒙古沙漠地區,目睹沙塵飛揚,感受風沙刺臉的疼痛,或許更能體會綠色究竟意味著什麼。她說:“這是隔著電視屏幕和網絡所不能體會到的!”易解放回家與丈夫一合計,毅然變賣房產,投入全部積蓄,將兒子的“生命保險金和事故賠償金”作為啟動資金,創建名為“綠色生命”的公益性組織。10多年間,這位67歲的母親完成了在科爾沁沙漠1萬畝沙地上種植110萬棵樹的計劃后,又把目光投向阿拉善——她要再造萬畝樹林!

沙漠裡水貴如油,一家節水企業的老總王沖帶著省水省電的滴灌主管道來了。他說:“阿拉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跟以色列相似,以色列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環境中打造花園,打造冬季果園,我們也行!”王沖認為,治理沙漠要科技化、信息化,現在他們研發的一套灌溉系統省水可達50%。

被種樹老兵吸引而來的,還有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願者工作部副部長劉鋼。他在第四屆“生態文明·阿拉善對話”研討活動中發言說,共青團“志願中國”有一項大學生青年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每年8000人,每次年限為1年或3年。試想,這麼多懷揣綠色夢想的青年才俊,該會給沙漠帶來多麼巨大的變化!

“你我徒步走、綠化阿拉善”,越來越多的人正以不同方式參與治理沙漠的綠色行動,積極參與正在籌劃的“紀念長征·徒步阿拉善和半程馬拉鬆活動”。4位老兵堅信:“盡管幾萬畝的生態建設與十幾萬平方公裡的沙漠戈壁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隻要把杯水車薪、鐵杵磨針的事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下去,綠洲終有一天會讓荒漠停步!”

3、生態阿拉善,

老兵種樹種希望

“暢想2049年的時候,沙漠中40萬畝綠色,該是多麼壯觀!”

春天到來的時候,倘若走進騰格裡沙漠,你一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浩瀚的沙漠邊緣逐漸形成的綠色長廊,已通過驗收,達到林業部規定的成林標准。軍民聯手治沙造林,影響帶動了阿拉善周邊地區的生態治理,目前已形成數千萬平方米的防沙固沙林帶。

黃高成說,軍地共同促進阿拉善生態建設作為一種創新實踐,意義在於軍地雙方既有戰略目標的協作聯手,又有歷史跨度的持久合作,更有實質收獲的效益承載。

今年3月剛剛結束的阿拉善生態建設發展部署會上,公布了新的規劃目標:建黨100周年時建成生態公益林20萬畝,建軍100周年時建成生態公益林30萬畝,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生態公益林40萬畝。這意味著,將形成巴彥浩特以西橫寬10公裡、縱長60公裡的T字形防風固沙林帶和集中連片的綠色屏障。

“暢想2049年的時候,沙漠中40萬畝綠色,該是多麼壯觀!”66歲的李旦生激動得兩眼放光。

種樹就是種希望!居住在通古勒格淖爾嘎查的牧民巴依爾,對悄然而至的變化早有體會:“雨水一年比一年多。”在阿拉善軍分區駐地巴彥浩特,各族群眾過去主要以賀蘭山泉水為第一水源,近年來供水量已無法滿足日常用水需求。阿拉善盟邀請水利、地質、氣象等專家考察評估發現,騰格裡沙漠邊緣的“青年世紀林”所涵養的近8700萬平方米地下水源,已達到作為水源地的水質標准。

驚喜還在后面!更讓人想不到的是,緊鄰“青年世紀林”50公裡范圍內的3個50公頃左右的沙漠湖泊,水量明顯增加。其中一個湖泊的面積增長到300公頃,周圍的梭梭、沙棘、花棒、刺槐、沙柳、楊柴等9個樹種已成規模,郁郁蔥蔥,蔚為壯觀。可喜的是,伴隨當地小環境的改善,植被覆蓋率已經由不足1%上升到38%。

阿拉善軍分區戰士王金龍,跟“青年世紀林”共同成長,與地方人員一起連續種樹四五年。他對綠色奇跡由衷贊嘆:“2009年剛到阿拉善時,風沙刮得連眼睛都睜不開﹔現在的阿拉善風沙明顯少了,成了名副其實的宜居小城。”

生態阿拉善前景廣闊。“如今,我們正在開發林下經濟,要讓治理沙漠的農牧民得實惠!”李旦生解釋說,軍地雙方已經細化了行動路線圖:由政府統一規劃和指導,軍分區、盟林業局、生態建設專業組織牽頭統籌整合,規劃建設“五個基地”——梭梭蓯蓉產業基地、沙生灌木採種基地、沙生灌木育苗基地、防風固沙示范基地和沙漠生態旅游基地﹔“一條通道”——從阿拉善到甘肅民勤縣,穿越騰格裡沙漠的新公路變成生態綠色通道。

今天,這是個綠色的夢。明天,必將是阿拉善人眼中的美麗風景……(武元晉 郭建躍)

(責編:單清偉(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