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專家:南海問題短期內恐難解決 或與台海"深度交叉"【2】

2016年05月03日08:23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小字號

亞太熱點:南海和台海可能“深度交叉”

環球時報:當前,南海問題似乎成了中美關系台面上最棘手、也是最具對抗性的問題,這是否會上升為中美關系中長期的結構性矛盾?

閻學通:南海問題在中美之間會成為一個長期矛盾,就像台灣問題一樣。我不認為南海問題在短期內會有解決的可能性。而且,這個問題還會在一定時間內變得更加復雜。現在南海問題和台灣問題不交織﹔蔡英文上台之后,很可能兩個問題發生深度交叉,使得問題更難處理。例如,不能排除台灣方面邀請美國在太平島附近進行聯合行動的可能。解決南海問題需要能力,中美都無這種能力,中美在南海的沖突會長期持續。

至於南海沖突的管控,我認為中美已經探索出一種有效方式,就是加強透明度。例如,美國向這一海域派遣軍艦,採取了提前半個月宣布的做法,且不斷釋放有關進程的消息。中國也開始採取類似做法。雙方在南海行動的透明度越高,沖突升級的可能性就越低。有可能形成這樣一種局面——戰略競爭加劇,但競爭不導致戰爭。中美建立危機管控制度,應重在加強透明度,誰在這裡干什麼都不使對方覺得意外。

環球時報:東北亞局勢隨著年初朝鮮第四次核試驗和日本新安保法正式實施而突生變局。朝鮮與美韓的強硬對強硬是否會導致危機螺旋上升?

閻學通:朝核的危險態勢似乎已經到頭了,再升級也升級不到哪裡去。朝鮮已經進行了四次核試驗,都沒引發戰爭,那麼朝鮮進行第五次、第六次,甚至第一百次核試驗,會引發戰爭嗎?朝鮮進行的第一次核試驗是引發戰爭危險最大的,次數越多越難以引發戰爭。東北亞隨著朝鮮核能力的發展,隨著朝鮮彈道導彈能力的發展,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是在下降的。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后,朝韓之間不斷發生軍事沖突,今后這種沖突還會不斷發生,但是哪起沖突是因朝鮮核項目引起的,則難以判斷。其實,自冷戰結束后東亞就一直延續這一狀態——沖突不斷,沒有戰爭。跟歐洲比,東亞地區的和平持續得更長久。歐洲是沖突比東亞少但戰爭卻不斷。比如科索沃戰爭、格魯吉亞戰爭和烏克蘭戰爭。沖突少但有戰爭與沖突多而無戰爭相比,何者更為可取,我想這不難作出判斷。

一些西方媒體及學者認為,當朝鮮核彈道導彈射程能覆蓋美國時,會突破美國的“心理門檻”,到時美國可能會對朝鮮發動戰爭。我不這麼認為。當初美國擔心蘇聯彈道導彈對美國的威脅,隻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后來又擔心中國核能力,但連個危機都沒發生。為什麼美國會為朝鮮核能力而發動戰爭呢?美國採取“外科手術”式軍事行動定點清除朝鮮核設施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這不必然形成戰爭。

環球時報:日本實施新安保法是否會導致問題復雜化?

閻學通:我認為不會增加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但會增加南海和台海地區的緊張。蔡英文上台后,日本與台灣方面進行軍事合作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而日本與美國在南海進行一些軍事合作的可能性正在加大。相對來說,日本通過新安保法與韓國進行軍事合作的可能性不大。總之,日本實施新安保法,會加大我在台海和南海的困難。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