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專家:南海問題短期內恐難解決 或與台海"深度交叉"【3】

2016年05月03日08:23 |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小字號

周邊外交:“結伴”轉向“結盟”不可避免?

環球時報:聯盟體系是美國力量的支柱之一,而中國奉行“不結盟”原則。您覺得中國是否需要調整這一方針?中國提出的“結伴”是否應擴展到軍事安全、反恐等領域,形成地區聯盟?

閻學通:“遏制戰略”是冷戰時期提出來的,但“結盟戰略”則是人類幾千年使用的。把結盟視為“冷戰思維”是件很奇怪的事。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針對東西方兩大集團對抗的兩極格局為中小國家提出了一個應對戰略,即“不結盟”。嚴格來講,“不結盟”是真正的冷戰思維。此外,不結盟適於中小國家在兩極格局條件下應對超級大國,在一極格局下作用很小,對於超級大國更是不適用。隨著中國實力逐漸接近“超級大國”和兩極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外交將難以繼續堅持“不結盟”原則,因為這個策略不但維護不了中國的國家利益還會有傷害作用。

中國現在提出“結伴”政策,比“不結盟”要進步了一些,向適應我國實力地位和兩極化趨勢調整,這好於不結盟。我認為,隨著中美兩國綜合實力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從“結伴”向“結盟”轉變將不可避免。“結伴”的核心應是軍事合作,經濟合作不需要“結伴”。例如,中國已經是美國和日本的最大貿易伙伴,不結伴照樣開展雙邊經濟合作。

環球時報:西方媒體和一些學者說,中國周邊過去一年麻煩不斷。去年您在本報刊文“整體的周邊比美國更重要”,在學界引起很大反響,一年之后,您對這個問題如何看?

閻學通:我們在周邊外交問題上,確實需要下決心確定外交優先次序。首先,繼續在“到底是美國還是周邊更重要”問題上採取模糊態度,不利於制定明確的外交政策。美國與我周邊國家發生矛盾不可避免,當矛盾發生時,我們不支持周邊國家,就不可能在與美國發生矛盾時獲得周邊國家支持。長期以來,我們不願明確到底是周邊重要還是美國重要,導致我們對周邊國家的外交政策模糊不明,因此周邊國家對我國也不信任。因為我們本質上沒有把“改善與周邊國家關系”視作至關重要,認為與美國關系的重要性超過與任何國家。與美國關系改善了就能改善與鄰國關系,這個觀念是我國周邊外交無法實現突破的根本原因。我與鄰國的沖突不是美國挑撥而產生,美國是利用我與鄰國的沖突。寄望通過改善中美關系來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存在邏輯上的問題。

第二,我們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要好於我們與周邊之外國家的關系。這不是指經濟方面,而是指軍事安全方面。我們與周邊國家的經濟關系可以不如與周邊之外國家的關系,比如中日貿易額小於中美,中俄貿易額小於中德,這對我國沒有傷害,不會惡化我周邊環境。但我們需要與周邊國家的軍事安全關系好於與周邊之外國家的關系。然而,我們目前下不了決心與鄰國結盟。當我們不在安全上給周邊國家提供保障時,邊界糾紛、政治沖突、經濟摩擦等很容易惡化我們與它們的戰略關系。我堅持認為,當前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最大需求是為它們提供軍事安全保障,因此,提供軍事援助比經濟援助更能改善我與周邊國家的戰略關系。

關於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未來在亞太地區發揮的作用,我覺得影響不是很大。經濟決定論者認為TPP對我國戰略環境影響大,是因為相信“以經促政”的作用。事實上,中美和中日間的經濟合作規模遠大於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但並沒有對改善雙邊戰略關系有太大作用。我國採取“以經促政”戰略沒有太大效果,美國這麼做也不會有什麼效果。中美之間的經濟競爭對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不會產生太大戰略影響,周邊國家與我國關系的核心是安全而非經濟關系。現在許多周邊國家採取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雙軌戰略,很說明問題。(胡錦洋)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