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南海問題短期內恐難解決 或與台海"深度交叉"

編者按: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是“道義現實主義”理論的提出者,該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崛起國為何可能取代現行世界主導國的地位。閻學通教授在其新作《世界權力的轉移》中給出答案:崛起國的成功在於其政治領導力強於現行世界主導國。當下的美中兩國分別被視為守成大國和崛起大國,如何看待中美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如何看待未來的國際格局,如何看待亞太熱點南海和朝鮮半島出現武裝沖突的可能,《環球時報》記者就這些問題對閻學通教授進行了專訪。
中美關系:競爭加劇,“兩極”格局漸成
環球時報:從“道義現實主義”理論出發,怎樣才能加強一國的政治領導力?
閻學通:崛起國的政治領導力由兩個因素構成,即開放和改革。開放保証領導方向正確,改革保証領導方法有效。開放使人們通過比較,看清世界上何為先進、何為落后,從而依據學習先進和摒棄落后的原則進行改革。有了正確方向,用改革的方法進行制度創新從而將落后的現狀加以改變,進而達到和超越世界先進水平。因此,改革是指向正確方向的變化,向落后和錯誤的方向變化是倒退,那不是改革。去年3月我在貴報發表文章提出極左路線對國家破壞力很大,現在我依然認為極左路線是削弱領導力的最主要原因。
環球時報:對於當前的中美關系,自去年開始有不少美國知名學者持悲觀看法。今年正逢美國大選年,美國國內炒作中國議題的聲音更大,中美關系“被變壞”的因素也存在,您怎麼看當前的中美關系?對抗與合作會發生失衡嗎?
閻學通:隨著中美兩國綜合國力差距的縮小,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必然日益加深。無論美國學者悲觀還是樂觀,國際政治的客觀規律不可能改變。美國要維護其世界霸權,即奧巴馬講的“美國決不接受成為世界第二”。也就是說,美國要維護冷戰后形成的“單極”格局,而中國崛起意味著這一格局將向兩極格局轉變。兩種格局是以兩種不同的實力結構為基礎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崛起使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中美結構性矛盾加深,自然會加劇兩國間的戰略競爭,但這不意味中美必然發生直接戰爭。中美都是核大國。冷戰時期,美蘇都沒發生直接戰爭,現在全球化條件下,中美發生直接戰爭的可能性更小。自冷戰結束以來,中美之間沖突時少時多。如果說冷戰結束以來中美之間的對抗與合作沒有發生過失衡,今后5年也不會,但關系下行不可避免。
我對今后5年中美關系的預測是:由於5月20日蔡英文在台灣上台“執政”,今年下半年中美關系將不如上半年,由於奧巴馬將於9月來中國參加G20峰會,因此峰會之后的中美關系將不如峰會之前。明年美國領導人變更后,無論誰上台執政,中美關系都可能是下行趨勢。這種趨勢可能持續1年左右,2018年中美關系有回升的機會。也就是美國新領導人在當了一年家后,才能體會到中美關系嚴重惡化對美也不利。
環球時報:中國經濟發展雖然減速,但從全球看仍是不錯的成績。照這樣的趨勢,美國和中國會把其他國家甩得更遠。那麼,未來世界是向多極還是中美兩極方向發展?您曾撰文“說中國世紀還太早”,現在您如何看?
閻學通:依據“道義現實主義”理論,美國之外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是這些國家的政治領導力出了問題,中美兩國在過去幾年裡同時拉大了與其他大國的綜合國力差距,是因為中美兩國政治領導力強於那些國家。同理,克林頓政府之后,美國的政治領導力弱化,使中國的政治領導力超過了美國。通過比較兩個國家在同一時期的改革內容和力度,就能看出哪國的領導力強。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在大國應對危機所採取的改革政策中,中國的改革大於美國,美國的改革大於歐洲和日本。我認為,歐洲的衰落並非源於當前的難民問題或經濟不景氣,而是源於歐盟東擴的錯誤決策,使其一體化不進反退。
雖然中美兩極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但這僅証明中美兩國的綜合實力差距在縮小,並不意味中國的實力已經超越美國。在中國的綜合實力沒超越美國之前,不可能出現“中國世紀”。而且,即便中國的綜合實力略超美國,也仍是兩極格局,仍不會出現“中國世紀”。隻有中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時,才可能出現“中國世紀”。我認為,至少20年內不會出現以中國為唯一超級大國的單極格局。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