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河雷達站站長:從未丟失過一個目標

漠河,一個號稱“神州北極”的地方。祖國雄雞版圖上,它居雞冠之頂。在這裡,-57℃,是最低氣溫;-5℃,是年平均氣溫;7個多月,是冬季的長度。
大年初五一早,記者登上漠河雷達站的陣地,4名官兵正在合力轉動碩大的雷達天線。站長馬東平告訴記者,轉天線,是極寒地區雷達兵獨有的一項工作。最冷的3個多月裡,室外溫度低於-35℃,專供寒區的特種機油會因為太冷而變稠、甚至凝固。為防止憋壞雷達電機,官兵們總會一圈一圈地轉動雷達天線,直到機油化開、天線靈活才能開機。
指導員李佳寧說,我國擁有1080多萬平方公裡面積的天空,每一個邊防雷達站守望的都是一扇空中國門。
值班室內,操縱班長李勇、記電員韋春鬆正目不轉睛地盯著顯示屏,指尖靈活地游移在鍵盤間,他們正關注和記錄著每一批空情。馬東平介紹說,李勇是軍區空軍雷達操縱專業比武的冠軍;韋春鬆的業務在全空軍同行中都數得上,是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獲得者,像這樣的業務骨干,站裡有好幾個。
雷達屏幕上,一個米粒大小月芽形的光點飛進來,其距離、高度、方位、俯仰角等數據,立即顯示出來。“這是一架民航班機。”韋春鬆告訴記者。
馬東平說,在我們站,連義務兵訓練的都是最高提綱,操縱員沒有丟失過一個目標,記電員能夠在幾分鐘內報出近百個位置點。隻要有飛行物闖進來,沒有什麼能逃過這雷達天眼。
近年來,站裡注重設置各種復雜環境,歷練保障硬功,不斷提升實戰背景下多目標探測、警戒和引導能力。春節前,上級組織多兵種檢驗性演練,在強大的電磁干擾下,“藍軍”超密集編隊,並模擬民航班機電磁特征,妄圖蒙混過關。他們通過對方一個極小的破綻看出端倪,確認“敵機”身份后,一邊密切跟蹤、一邊向“紅軍”指揮所發出預警。
“在漠河,要向讓祖國的天眼牢牢地盯住這片天,與寒冷的戰斗就不可避免。”雷達技師、三級軍士長李佐鵬說。一旦雷達出現故障,無論白天黑夜、大風大雪,他總是要第一時間沖上雷達陣地。怕讓風吹跑懷裡得抱塊大石頭,手腳並用爬上冰冷的雷達天線,手往天線上一放就被凍得粘住……
官兵們說,冷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值夜班犯困時,到室外一站,那冷,無論是誰,准叫他一個激靈、馬上清醒。
縱有千般寒,不忘融融暖。在漠河雷達站,每月為戰士過一次集體生日是慣例;逢年過節,老兵替新兵值班是傳統;戰士遇到困難,干部忙得團團轉是常事。全站官兵都會講那個“千裡背姜”的故事——那一年,老炊事班長蔣福根從老家湖南背著一麻袋生姜,輾轉千裡,歷時三天三夜,趕回雷達站為戰友們熬制驅寒的姜湯。
暖暖的情,流淌在酷冷的漠河;暖暖的心,匯聚成忠於職守、獻身使命的強大正能量。那一年,一場大火突襲大興安嶺,全站官兵“誓與陣地共存亡”,一邊扑火,一邊堅守崗位,確保了空中情報保障不間斷,受到軍委表彰。多年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他們始終把空情合格率定格在100%。
白雲有跡,天眼無痕。在祖國的最北端,他們正睜大警惕的眼睛,日夜守望著祖國的空中大門。(李開強)
(載於環球網2014年2月8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