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漠河雷達站操縱員:僅憑大小、高度、速度即可判斷機型

2016年05月10日13:42 | 來源:北京晨報
小字號

  每次的轉進,都是跑步狀態。

  官兵對雷達進行日常維護。

  在站魂教育儀式上,官兵們面對黨旗宣誓:“敢於勝利、不怕犧牲!”

  時序已屆五月,北京的春花謝了,枝頭是油油的新綠,街上的人們穿起了短衫。

  一路向北,2600公裡外的黑龍江漠河還是冰天雪地。

  裹著羽絨服,坐在中巴車裡仍不覺得暖和。林海間一條水泥路,路兩側是十幾厘米厚的積雪,車子行駛在路中間,車窗外,密密的白樺樹一律筆直地努力指向藍天,間雜在白樺林中的樟子鬆頂著蒼勁的綠。

  一個清冷的早晨,我們去探訪中國空軍的一個雷達站——漠河雷達站。這個站是中國空軍最北的雷達站,是祖國北部防空預警的最前沿哨所。

  前哨 時刻擦亮千裡眼

  清晨的陽光洒滿林海,營房大門上方不鏽鋼鑄成的“北極星”熠熠生輝。

  營房廣場,正中是高聳的旗杆,主樓前數十位著裝嚴整的戰士列隊肅立,右前方一名戰士手捧紅旗走在前端,兩名護旗戰士分列左右正步前行。

  “升旗儀式現在開始!奏國歌!”隨著一聲口令,嘹亮的國歌奏響。

  敬禮!所有的目光被冉冉上升的五星紅旗牽引,直至頂端。

  站長馬東平站在隊列最前面:“今天我們漠河雷達站舉行升旗儀式。我們升起的國旗是中國空軍最北端的國旗。作為祖國北部空中預警的第一道防線,我們隻有時刻擦亮千裡眼,苦練打贏本領,才能擔負起神聖的職責和使命,向黨和人民交出滿意答卷!祖國有我——”

  全站官兵高聲回應:“——請放心!漠河雷達站,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

  伴著國歌的最后一個音符,官兵們的鏗鏘誓言,響徹茫茫林海。

  這是我們到達軍營見到的震撼的第一幕。

  漠河雷達站1952年組建,隨即奉命參加抗美援朝作戰,面對敵機轟炸依舊堅守陣地,圓滿完成對空警戒偵察任務。

  該站連續41年情報合格率100%,創下空軍雷達兵情報合格率最高、連續時間最長的紀錄。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10次。漠河雷達站與我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連隊一樣,也是一支經歷過戰火洗禮的連隊,在軍功簿上同樣功勛卓著。

  在戰士食堂正吃早餐,突然,一陣急促的鈴聲傳來。正在用餐的我們紛紛離開餐桌,沖到室外。隻見六七名戰士正往雷達陣地奔跑,仿佛影視劇裡搶佔高地一樣急促。馬東平告訴大家:“這是一等轉進!”大家隨著轉進戰士的腳步也奔跑起來。不出一分鐘,戰士們已各就各位,山坡上彎弓般的雷達天線快速旋轉著,雷達方艙裡屏幕上電波一圈圈掃描著。“這些信號都會同步體現在指揮室裡。”馬東平帶領大家來到指揮室。

  指揮室中,坐在右側的值班領導根據操縱錄取員不斷報告的信息,即時發布指令。“沿國境線自西向東有飛行物!”報告話音剛落,值班指揮馬上下達指令:“迅速判斷飛行物性質、速度、距離!”一連串報告、指令后,結論出來了,是一架民航飛機。

  怎麼知道是民航飛機?“根據雷達顯示出的機型大小、飛行高度和速度,就能判斷出飛機的性質。”操縱錄取員告訴記者。

  操縱錄取員鄧洪林說:“雷達一旦遇到干擾,‘千裡眼’就會成為‘睜眼瞎’。我把在大風、大霧、積雨雲等復雜氣象條件下的雷達回波特點一一對比研究,做了記錄。目前已積累了13萬字的學習筆記和操縱經驗。”鄧洪林相信,隻要熒光屏上有端倪可察、規律可循,未來戰爭中敵人施放再強的干擾,我們的千裡眼也能准確鎖定目標位置,將其一網打盡。

  小小操縱員,牽動司令員。馬東平介紹說,漠河雷達站守護著祖國最北端數百平方公裡的領空,我們就是戰區司令員的千裡眼。稍有疏忽就可能發生錯漏壓情,甚至貽誤戰機。為了祖國的天空每一分每一秒都蔚藍寧靜,我們必須練好過硬本領。

  過硬 練嚴練實練金睛

  守邊關!一個“守”字重千鈞。守得住邊關,守得好空防,是漠河雷達兵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責任和使命的擔當靠的是過硬的本領。

  1987年5月,大興安嶺地區發生罕見的森林火災,漠河雷達站作為駐地唯一的空中情報保障單位,全程保障引導滅火救災直升機、運輸物資的運輸機以及視察災情的各類專機保障任務,當大火蔓延到陣地時,全站官兵仍誓死堅守崗位,英雄的壯舉得到時任軍委主席鄧小平的通令表彰。

  漠河雷達站有這樣一個理念:練在平時,想著戰時﹔像准備打仗一樣組織訓練,像打仗一樣落實戰備工作。為提高實戰環境下各類各級人員人工處置、傳遞、上報空情能力,連隊成立了課題攻關小組,以“不明空飄物、護林防火、雷達反干擾”等情況為想定背景,反復進行空情模擬推演。

  新戰士李傳凱下連后,每天都加班加點訓練,考核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入伍第一年就掌握了士官層次的業務知識。2013年10月,旅裡組織戰勤人員比武,李傳凱主動請纓參加最高難度級別的考試,雖然在測報中因口誤名列第二,卻創造了列兵測報新紀錄,成為漠河雷達站近5年來首個榮立三等功的列兵。

  磨礪勝戰刀鋒,方能不辱使命。

  2015年9月,一場近似實戰的空地聯合對抗演習在東北某地展開,5支雷達分隊同台競技。導演部一聲令下,操縱員李勇和戰友直奔預定陣地,第一時間展開雷達兵器,比規定時間提前3分鐘完成架設任務。

  對抗演練中,戰機超低空接近目標區,飛行員利用山嶺巧妙穿插,飛機回波在雷達顯示屏上時隱時現,連續跟蹤掌握十分困難。李勇硬是在雪花般錯亂的地物干擾波中,牢牢發現並鎖定目標。

  成績判讀時,官兵們驚訝地發現,戰斗機的飛行軌跡和李勇用兵器捕捉到的軌跡幾乎完全重合。此役,李勇所在分隊奪得操縱考核第一名,分隊被評為“預警尖刀分隊”,李勇個人被評為“尖刀操縱員”。

  2015年6月的一天,漠河上空烏雲壓頂,雷聲滾滾,暴雨說來就來了。為防雷電擊毀裝備,官兵們遲疑地看著站長:雷達關不關?經驗豐富的馬站長聽著雷聲望向天空,下定決心說:“雷達正常工作”。兩分鐘后,操縱員孫天寶突然在雷達顯示屏上發現一個亮點,一個不明目標正高速朝我邊境線飛來。連隊立即轉進一等,迅速向上級指揮所報告,持續跟蹤目標。經查証得知,不明空情是一架民航客機因繞飛雷電雲層,私自改變航線。盡管是虛驚一場,但雷達站提供的准確情報,為上級正確處理贏得了先機,受到上級機關的通報表彰。兄弟單位紛紛贊嘆:“關鍵時刻沖得上,不愧是北極第一站。”

  漠河雷達站是全空軍地理位置最北、北部戰區空軍自然氣候最冷的雷達站。離機關近千公裡,一年中霜雪期長達8個月,氣溫最低曾達-57.3℃。這樣一個地處偏遠、環境艱苦的小遠散單位,年年先進如何保持?過硬本領從何而來?

  清晨升旗儀式上官兵那句鏗鏘有力的誓言,此時又回響在耳畔:“請放心!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

  這誓言是漠河雷達站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赤膽忠心。

  忠誠 最偏最遠最放心

  在雷達站榮譽室,有一張黑白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群官兵圍著一台收音機,在認真地收聽。指導員程龍告訴記者,雷達站1973年移防漠河,當時條件艱苦,信息閉塞,沒有電視和報紙,官兵們自費買了這部半導體收音機,及時學習黨的理論、上級指示。從此,北極雷達兵聽到了來自北京的聲音。

  越是地處偏遠,越要看齊追隨。雷達站數十年如一日,採取官兵自學、骨干領學、干部輔導的方法,堅持每天半小時理論學習、半小時讀報、半小時新聞聯播制度雷打不動。

  在主樓會議室,記者旁聽了一場熱烈的學習討論,一名戰士正在宣讀《黨章》,圍坐在會議桌前的官兵們,人手一本《黨章》、一本《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大家時而在重點字句下畫紅線,時而就某個問題展開討論。程龍介紹說:“他們正在開展‘兩學一做’專題學習討論。”

  程龍打開電腦,進入郵箱,打開一封標題為《學習體會》的郵件,“這是今年參加駐訓官兵的學習體會,”程龍說,“這些年,我們站按照‘黨員干部受教育、一個也不能少’的原則,建立‘承包負責、網上學習、跟蹤督導’三項制度,對每名在外黨員干部,明確專人負責,及時傳送學習計劃和教學資料,並回收學習體會,實現了教育不斷線、覆蓋到全員。”

  持之以恆的理論學習,不僅鑄就了官兵聽黨指揮的絕對忠誠,還激發了官兵衛國戍邊、爭先創優的熱情干勁。

  去年年初,在連隊的黨員民主測評中,士官沈旅排名靠后,情緒低落。為做好幫帶工作,程龍找到小沈,從黨員作用發揮的角度,剖析他的短板弱項,教育他在學習過程中,不能隻停留在紙上、說在嘴上,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中,真正做出實效。並為他制定了學習提高計劃。7月1日,連隊黨支部專門為沈旅在連隊榮譽室過了一個“政治生日”,讓他回顧向黨旗宣誓的那一刻承諾了什麼、入黨后為連隊做了什麼、黨員義務履行得怎麼樣。通過持續的學習提高,小沈自覺校正行動准星,年底不但摘掉了“差評”的帽子,還走上了班長的崗位。

  旅政治部主任邵文杰說:“漠河雷達站這個單位雖然偏遠,理論學習抓得緊,革命化建設走在前,部隊官兵個個朝氣蓬勃、士氣高昂。”

  北部戰區空軍政治工作部副主任劉立文在視察漠河雷達站時說:“漠河雷達站各項工作都做得很出色,這其中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許多優良的傳統堅持得好、傳承得好!”

  傳承 最北最寒最堅定

  雷達陣地旁的一片鬆林中,高高聳立著七棵百年古鬆。這是1987年烈火洗禮后幸存的七棵樟子鬆,時至今日,依然如同衛士般巍然屹立。

  這七棵鬆樹都有名字:“創業鬆”“毅力鬆”“奉獻鬆”“志向鬆”“勤勉鬆”和象征主官團結的一對“團結鬆”。為了銘記和傳承雷達站不同時期的奮斗歷程,他們把這片鬆林命名為“七棵鬆公園”。“公園”裡,一片年輕樟子鬆樹干上,有數十個刻有官兵名字的紅色小木牌。凡是獲得師級以上表彰的官兵都可以在裡面認領一棵鬆樹,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採訪期間的4月26日,那兩棵並肩站在一起的鬆樹終於迎來了新主人。去年,站長馬東平和老指導員李佳寧被空軍評為“一對好主官”,雷達站全體官兵組織隆重的入林儀式,“團結鬆”挂上馬東平和李佳寧的名字。

  多年來,每當重大活動,官兵們都要來到“七棵鬆”下,講站史、憶傳統,用一代代官兵的感人事跡,激勵大家珍惜榮譽、獻身使命。每當新兵下連、老兵復退時,都會來到“英雄林”前靜靜站一會兒,想想自己“為連隊干過什麼、為連隊留下什麼”,許多心願都留在了這片靜靜屹立的鬆林裡。

  “我走了,請讓我的樹繼續替我守邊關吧。”2015年11月,四級軍士長韋春鬆退伍離開部隊前,走進連隊“英雄林”,在挂著自己名字的鬆樹前站了許久。

  湯計初在1987年大興安嶺火災時任漠河雷達站副站長,就是他帶領戰士們與烈火奮戰20余天,誓死保住了陣地。1993年轉業后,湯計初在浙江台州市一個區任環保局副局長。“我們有個微信群,80多人,有退伍的、轉業的、現役的,各行各業都有,但都是漠河雷達站的,這個群的人都積極向上,從沒聽說過這些人裡邊有違法亂紀的。”

  “我們也有個群,叫‘最北一家人’,可親了。”插話的叫陳琳,是一名軍嫂,2011年,陳琳跟雷達站炊事班班長劉鎮結婚。2014年9月,站裡官兵住進寬敞明亮的第四代營房。多功能會議室、健身房、籃球館、晾衣房、蔬菜大棚等設施一應俱全。陳琳知道后特別高興,用一年時間,完成一幅巨大的《北國風光》十字繡,2015年12月,她來連隊看望丈夫,戰友們為她帶來的這幅十字繡興奮不已。陳琳說:“我不能天天陪著他,就用這畫陪他一起守邊關吧。”

  1976年出生的李佐鵬是目前漠河雷達站最老的兵,20多年的軍旅生涯,他還沒呆夠。“隻要部隊不要我脫軍裝,我自己不會主動要求脫下來。”這位朴實的湖南人剛剛獲得空軍優秀人才二等獎。“我們也不會主動脫下軍裝,隻要黨和祖國需要,我們希望永遠戎裝在身!”一群85后、90后的戰士齊刷刷地向李佐鵬敬禮!

  “最北最寒最堅定,練嚴練實練金睛”是漠河雷達站的站魂站訓。

  採訪結束時,指導員程龍作站魂精神教育:“前人的奮斗足跡為我們夯實了發展基礎,習主席的指示為我們指引了前進方向,紅心向黨永不變,看齊追隨永不偏,強軍實踐永不停。我們的精神是什麼?”

  全體官兵高聲回應:“繼承傳統、敢於勝利、不怕犧牲!”

  連續三遍的吶喊,在祖國最北端的林海雪原久久回蕩!

  【採訪后記】

  敬禮!最可愛的人

  在漠河雷達站的每一天,記者發現,任何時候,戰士們步行在軍營的任何地方,總是兩人成行,三人成列﹔走路走直線,拐彎走直角。這固然是我人民解放軍隊列條令的規定,對於漠河雷達站的官兵來說,雖獨立駐防,缺少糾察,但軍令軍紀絲毫沒有懈怠、放鬆。這也許就是連續41年情報合格率100%、42次被軍以上單位表彰的密碼。

  我們處在一個國際局勢復雜多變、社會思想多元多維的時代。網言網語泥沙俱下、抹黑質疑層出不窮。但是,在這群可愛的戰士身上,我們看到了:嚴明的軍紀、堅定的信仰、擔當的責任、看齊的忠誠、過硬的本領。而這一切,恰是我們這支軍隊能打勝仗的最根本保証。無論時移世易、無論復雜多元,總有信仰不變,總有擔當在前。

  “當你往孩子口裡塞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一起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65年前,作家魏巍這樣追問,並給出答案:你的幸福,是因為有一群最可愛的人來保障。而今天,我們更堅信,在祖國,處處都有像漠河雷達站一樣的千裡眼、順風耳,一刻不停地守護著我們的疆土、長空和瀚海。

  在享受和平、幸福的時候,我們敬禮!向新時期最可愛的人。(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李硯洪 通訊員 郭洪波 本版圖片 曹佔禮)

(責編:邱越、羋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