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職人員隊伍如何成為科技興軍的“千裡馬”?【3】

姓名:吳 堅
單位:國防科技大學
成功申請到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2項
80后博士挑大梁
■解放軍報記者 王握文 通訊員 楊彥青
吳堅(右一)與同事一起開展課題攻關。何 鋒攝
“科技興軍,我們文職人員同樣責無旁貸。”3月21日,國防科技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文職人員吳堅,談起學習習主席在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重要講話精神時,言語中透著堅定和自信。
這位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的80后博士,入職不到兩年,憑著對科研工作的如火熱情以及堅持不懈的拼搏努力,成為學校某重點課題研究負責人,挑起科研攻關的大梁。“正是學校良好的科研氛圍與廣闊的科研平台成就了我。”吳堅這樣感慨道。
2015年,吳堅博士畢業,擺在他面前的選擇有很多:兩家企業伸出橄欖枝,並許以優厚待遇﹔妻子工作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意將其錄用,讓兩人實現團聚……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經過再三考慮,最終決定應聘到國防科技大學當一名文職人員。“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收入多少、福利高低,能用自己所學為軍隊科研事業作貢獻,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有意義。”吳堅了解到,國防科技大學是國防科技自主創新的高地,他認定這裡一定有自己的夢想舞台。
“我的選擇沒有錯!”來到國防科技大學的吳堅,感覺仿佛“魚兒找到了大海”——團隊根據他所學專業和科研方向,為他制定個性化發展“路線圖”,積極提供創新平台,使其盡快融入國防科技自主創新的主陣地。
在團隊專家指導下,他創造性地將納米材料與傳統光纖激光相結合,經過近1年探索創新,在該領域迅速取得技術突破,開辟出新的研究方向,其成果填補了課題組相關研究空白,並與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優勢單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在科研中嶄露頭角的吳堅,贏得了本領域專家的點贊,昔日的同學也紛紛投來敬佩的目光。吳堅說:“選擇投身國防科技事業,使我有了發揮才干的良好創新平台。”他告訴記者,在這裡,大家都奔著強軍目標開展科研攻關,課題組之間溝通交流很順暢、工作起來很順心,創新的潛力和熱情都被激發出來了。
“雖然他是一名文職人員,可干起工作來卻有著軍人一樣雷厲風行、奮勇拼搏的優良作風。”同事許將明告訴記者,吳堅身上有一股韌勁,頭腦中沒有雙休日和八小時的概念,經常加班加點,幾乎每天工作到深夜,出差時,總是買晚上的火車票,為的是不影響白天工作。
憑著扎實的學術底蘊和突出的創新業績,吳堅成功申請到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2項,參與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去年7月,他獲批准進入學校光學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開展科研攻關的同時,吳堅還負責協助指導碩士研究生開展科研實驗工作。“吳老師對我們要求可嚴了。”研究生吳函爍說,他們開始做實驗時,往往比較注重實驗結果,而對實驗過程記錄不夠詳細、數據處理也不規范。吳堅發現后並沒有批評他們,而是耐心地說,搞研究一定要養成科學嚴謹的作風,切忌浮躁和急功近利,每次實驗過程必須有詳細記錄,確保實驗真實可靠、過程可重復,數據要及時處理,不能過夜。說完,吳堅拿出自己過去做實驗時的記錄本給大家看,學員們被他嚴謹細致的科研作風所折服。
嚴師出高徒。吳函爍在吳堅的幫帶下,創新能力獲得提高,並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了1篇論文。“他就像一團從不熄滅的火焰,在與他的交流中,永遠不會缺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火花。”吳函爍坦言。
談起今后的科研工作,吳堅眼神中滿是期待:“我的事業剛剛起步,今后的路還很長。既然選擇到部隊工作,就要像軍人一樣,朝著強軍目標不斷前進,用科技創新成果為提高部隊戰斗力作貢獻。”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