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職人員隊伍如何成為科技興軍的“千裡馬”?【5】

姓名:劉何慶
單位: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
參與飛行員個體防護裝備個性化設計研究
為了飛行頭盔更完美
■李曉龍
劉何慶(右)使用非接觸式三維掃描設備進行測量。高永釗攝
在空軍某場站一個黑洞洞的屋子裡,隨著幾束白色光柵依次閃過,飛行員頭面部三維模型一點點出現在電腦屏幕上。正在為飛行員進行三維掃描的就是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某研究室文職人員劉何慶。
2010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畢業后,劉何慶主動放棄了國內知名醫療器械公司研發部的優厚待遇,毅然選擇了“空軍藍”,在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某研究室以文職人員身份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活”。
到研究所工作后,研究服務對象是與空軍戰斗力生成關系緊密的飛行員群體,劉何慶感到興奮的同時也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
近年來,隨著戰斗機性能不斷提高,對飛行員個體防護裝備的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頭盔、面罩等個體防護裝備的佩戴舒適性直接影響著飛行員作戰能力的發揮。
劉何慶和課題組其他成員勇挑重擔,開始了我軍飛行員個體防護裝備的創新性研究。他們在對部隊進行大量走訪調研、詳細了解飛行員需求的基礎上,提出飛行員個體防護裝備個性化定制方案,打破了一直以來按大、中、小三個號型進行分類的傳統。
有創新就有挑戰。課題組提出採用非接觸式三維掃描方法,對飛行員進行頭面部掃描,准確快速獲取頭面部三維數據。但在最初掃描中發現,光學三維掃描設備對黑色頭發不敏感,採用醫用網帽遮擋飛行員頭發會導致數據缺失。雖然經過后期修補可以補全數據,但會造成誤差。
劉何慶迎難而上,提出用游泳帽代替醫用網帽方案,但實際操作中又發現游泳帽太厚,而且容易形成皺褶,同樣會帶來數據誤差問題。開局不利並沒有令他沮喪,經過近百次的修改、試制試驗,最終制作出以乳膠為材料的個性化定制帽套,解決了掃描精度問題。以這些三維數據為基礎,制造的頭盔和面罩,可與頭、面部完美貼合,有效解決了頭盔壓頂、夾耳,面罩壓鼻梁、漏氣等問題,大大提高了飛行操縱、導航、瞄准攻擊的效能。尤為重要的是,這也為今后加裝更先進的頭盔顯示器、瞄准具、夜視鏡等裝置,確保頭盔的舒適性和穩定性,打下了堅實基礎。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進行飛行員個體防護救生裝備的個性化測量期間,從吉林到廣東、從新疆到上海,劉何慶和課題組同事拖著幾十公斤重的掃描設備,足跡遍布空軍基層部隊。每到一地,他們總是不顧旅途疲勞,立即安裝調試設備,等待飛行訓練間隙進行掃描工作。有時一天輾轉幾個場站,晚上還要及時處理掃描數據。幾年來,他所在的課題組已經為近千名飛行員進行了基礎數據的測量掃描。(周振彥 鄒菲 等)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