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職人員隊伍如何成為科技興軍的“千裡馬”?【4】

姓名:馬曉琳
單位:軍械工程學院
完成了無人機數據鏈路在實驗室中的搭建
從中科院走出的“無人機”專家
■宋鈺 於科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董強
馬曉琳(左一)與學員進行實踐操作。宋鈺 攝
“信號傳輸穩定,數據正常!”3月中旬,軍械工程學院某實驗室內,一場無人機數據傳輸實驗正在進行。
在常人看來,這些復雜的數據猶如天書,可對該院無人機工程系數據鏈系統教研室文職人員馬曉琳來說,那一組組數據就像一個個生命,鮮活而生動。她打了個很形象的比喻:“數據鏈就是無人機的‘生命線’,其傳輸信號的安全與否直接關系著戰斗力的發揮。”
與其他裝備不同,無人機屬系統工作裝備,實裝操作需要地面站、任務機、中繼機等多個裝備協調進行。在進行數據鏈研究中,需要採集大量數據指標。但過去由於條件限制,此類實驗長期以來隻能在實裝上進行,復雜的調試過程和高昂的測試費用對實驗開展影響很大。
“一定要解決這個難題!”在條件與時機相對成熟的2015年,馬曉琳下定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向上級機關申請承建射頻電子實驗室。
馬曉琳得到了上級的支持。在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有過兩年工作經驗的她,發揮自己在實驗室建設方面的優勢,精心購置數十台精密儀器,加班加點配套安裝、耐心調試。由於任務緊張,她一狠心把年幼的孩子送回老家。經過6個月攻關,馬曉琳最終完成了無人機數據鏈路在實驗室中的搭建。
建成后的實驗室能夠模擬無人機的工作狀態和數據變化,實現了3種無人機機型、4種接收機型號、10余種性能數據的靈活測試,有效推動了數據鏈系統測試與診斷、無人機抗干擾技術、無人機電磁環境監測等各類課題研究的進展。隨后,她又創造性地將教學實踐與實驗室進行有機結合,在授課過程中能夠隨時讓學員進行實驗體會,讓課程實施有了全程輔助的教學平台。
不論是對待繁重的教學任務,還是棘手的科研難題,馬曉琳的腦子始終都在高速運轉,時刻找尋著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一次無人機指標測試,需要對地面站和任務機兩套系統的主通道、副通道多個指標進行測試。由於測試指標繁多,數據量龐雜,一次測試下來就需要10多個小時。馬曉琳摒棄以往“套路”,重新調整了各個項目的測試順序流程,將實驗時間縮短了20%。“如果再加以細化,應用於部隊實踐就能有效縮短無人機的檢查維護時間。”馬曉琳已經有了下一步的目標。
“數據鏈研究是我的興趣所在!能夠在喜歡的地方從事喜歡的工作,我感到很幸福。”從2007年任職到現在,馬曉琳已經走過了10個春秋,而在守護無人機裝備“生命線”這條路上,她會一直堅守下去。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