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如何讓備戰打仗思想落地生根?【2】

 
2017年05月22日08:13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專家訪談︱如何讓備戰打仗思想落地生根?

  軍事斗爭准備要牢牢抓在手上,須臾不可放鬆

  記者: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中國所面臨的安全威脅是多重的、復雜的。習主席特別強調,“軍事斗爭准備要牢牢抓在手上,須臾不可放鬆”。請問抓緊軍事斗爭准備有哪些重大現實意義?

  楊洪江:兵可千日不用,不可一日不備。特別是我國作為一個陸海復合型大國,所面臨的安全環境日趨復雜,安全威脅復雜多樣。這對統籌協調、扎實推進各方向各領域軍事斗爭准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必須堅持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導向,按照能打仗、打勝仗要求,全方位抓好抓實各項備戰工作,促進軍事斗爭准備全面協調發展,從而保持戰略全局平衡和穩定。習主席高度重視軍事斗爭准備,反復強調必須堅持軍事斗爭准備龍頭地位不動搖,帶領全軍真抓實備、真謀打贏,部隊備戰打仗水平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創新軍事戰略指導,制定並實施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深化現代戰爭制勝機理研究、聚力體系作戰能力生成,信息化建設等各項准備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日常戰備工作有效落實,確保部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王智華:近五年來,全軍廣大官兵遵照習主席和中央軍委的指示要求,緊緊抓住軍事斗爭准備這個龍頭,堅持備戰打仗不放鬆,強軍興軍實踐取得長足的進步。可以預見,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入,我軍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的實施推進,軍事斗爭准備質量和效益也將得到進一步增強,我軍打勝仗的能力必將得到全面提高。

  加快構建具有我軍特色的聯合作戰指揮體系

  記者:軍隊能不能打仗、打勝仗,指揮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加快構建具有我軍特色的聯合作戰指揮體系,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堅強支撐。這既需要掀起“創新潮”,也需要打好攻堅戰。請問專家對此應該怎麼看?

  王智華:未來作戰是體系對抗、聯合作戰,指揮有力才能形成體系、才能保証聯合、才能有效對抗。因此,習主席強調,我們必須努力建設絕對忠誠、善謀打仗、指揮高效、敢打必勝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構建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干高效的戰略戰役指揮體系。軍委聯指中心要把握好職能定位,進一步完善編組、優化程序、明確責任,優化完善運行模式。戰區要毫不動搖聽黨指揮,聚精會神鑽研打仗,高效指揮聯合作戰,隨時准備領兵打仗。可以說,這些重要論述,實際體現的就是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要求。

  楊洪江:作戰指揮能力是指揮員及指揮機關對所屬作戰力量進行運籌和協調控制的能力,它基於既定指揮體制,集情報偵察能力、籌劃組織能力、控制協調能力、指揮對抗能力等為一體,是部隊作戰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確保有效形成整體作戰合力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聯合作戰成為基本作戰形式,具有戰場空間多維、參戰力量多元、體系對抗激烈等特征,更加凸顯了指揮能力建設對於戰爭制勝的極端重要性。近年來,我軍著眼打贏信息化戰爭,堅持以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為統攬,聚力體制創新,著力構建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干高效的戰略戰役指揮體系,為提高聯合作戰指揮能力奠定了體制基礎。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陸軍積極適應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更加自覺地把能打仗、打勝仗作為陸軍轉型建設的根本著眼點和落腳點,牢固確立主建為戰理念,堅持以作戰研究為牽引,以戰法訓法創新為突破,注重打牢作戰指揮基礎,強化各級指揮員基於任務、基於能力的指揮訓練,推動作戰指揮能力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大力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

  記者:今天,實戰化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具體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取得了哪些明顯成效?

  苗潤奇:打仗硬碰硬,訓練必須實打實。要堅持從實戰需要出發從難從嚴訓練,以真打的決心抓訓練,緊盯作戰對手抓訓練,著眼勝敵制敵抓訓練,堅持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打仗需要什麼就苦練什麼,部隊最缺什麼就專攻精練什麼,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下摔打磨礪部隊。黨的十八大以來,空軍認真貫徹戰訓一致原則,大力加強實戰化訓練,堅持以作戰的方式訓練,以訓練的方式作戰,推進訓練與實戰一體化,不斷提高訓練標准和難度強度,部隊實戰化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2016年9月下旬,空軍出動40多架各型戰機,成體系飛越宮古海峽,前出西太平洋實施偵察預警、海上突擊、空中加油等訓練,同時,出動轟炸機、殲擊機在東海防空識別區例行性警巡。這些具有實戰背景的訓練,達成了既定訓練目的,檢驗了空軍部隊遠海實戰能力,實現了空軍實戰化訓練的新突破。

  王智華:就我所在的火箭軍來說,成立一年來,全體官兵自覺踐行習主席訓詞,積極投身強大的現代化火箭軍建設,按照“隨時能戰、准時發射、有效毀傷”的標准要求,強力推進實戰化訓練深化發展。在深山密林、戈壁荒原,一支支神劍勁旅進陣地、入“龍宮”,設困境、布險局,開展全員額全要素實地實案實訓實演,用真刀真槍砥礪全天候、全時域實戰能力。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大國長劍”,火箭軍的戰略能力正在跨越升級。

  培養造就能夠擔當強軍重任的優秀軍事人才

  記者:人才是事業的支撐。習主席指出,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努力培養造就能夠擔當強軍重任的優秀軍事人才。為打贏未來戰爭提供堅強人才保証,是我軍的一項重要使命。專家對此怎麼看?

  王智華:強軍之道,要在得人。抓軍事斗爭准備,最核心的問題是人才。習主席指出,軍隊打現代化戰爭的能力不夠、各級干部指揮現代化戰爭的能力不夠,說到底是人才隊伍能力素質不夠。因此,抓備戰謀打贏,很重要很急迫的一項工作就是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工程,培養出一大批能打仗、打勝仗的優秀人才。其中,重中之重是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和參謀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的培養,必須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深入把握人才培養規律,集中更多資源,創新培養模式,切實解決好這一“短板”問題。要健全三位一體的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院校在人才培養上的主渠道作用,真正用好部隊訓練這個官兵成長成才的基本平台,拓展軍事職業教育這一素質教育的實現方式,推動人才隊伍建設整體水平有一個大的躍升。

  楊洪江:人,特別是具備一定能力素質的人,是創新軍事理論、掌握軍事技能、推動軍事實踐發展的主體性關鍵因素,是戰爭中武器裝備的使用者、作戰方法的創造者、軍事行動的實踐者。因此,抓住了軍事人才這個“活要素”,就佔領了當今時代軍事競爭的第一高地,掌握了打贏現代戰爭的第一資源。這要求我們必須按照能打仗、打勝仗要求,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工程,走開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的新型軍事人才培養路子,形成宏大的人才方陣。近年來陸軍緊貼轉型需求,加強人才建設頂層設計,適時啟動“人才培養創新工程”和科技創新人才“百千萬”培養計劃,配套完善人才隊伍建、管、用等政策制度,採取超前預置、專業改訓、精准補充等措施,著力抓好作戰指揮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科技創新人才和新裝備保障人才等四類人才培養集聚,從而為陸軍轉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責編:黃子娟、申亞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