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有支國防教育“娘子軍”
3月8日,山東省威海市隆重舉行“紅色女子民兵連”成立儀式。面向天福山上高高聳立的天福山起義紀念塔,40名女民兵光榮入隊。
“1937年12月24日,在中共膠東特委的領導下,威海兒女發動天福山起義,創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打響了膠東抗日戰爭的第一槍,使膠東抗日救國的烽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勢。此后,第三軍的力量日益壯大,最終發展成為解放軍的4個軍……”成立大會后,在天福山起義紀念館,民兵趙萍萍為前來開展役前教育的文登區預定新兵講述威海紅色歷史。
威海軍分區司令員姚玉輝介紹,組建這支由各類教育場館“金牌講解員”組成的民兵連,出於威海市軍地聯合打造過硬國防教育隊伍、共育共建特色后備力量的初衷與考量。
威海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自古是兵家要地。一段段穿越時空的戰火記憶,讓這座海濱城市與國防安全緊密相連。
新時代,如何增強軍民同守海防、共衛海疆的國防意識?威海市統籌社會力量、優化結構布局,依托分布在各區、市的警示教育、紅色舊址等資源,以民族復興為主題,以中華民族“夢碎、夢醒、筑夢、圓夢”為主線,重點整修和新建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天福山起義紀念館、膠東育兒所紀念館、郭永懷事跡陳列館等30多個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串珠成線、連點成片,形成立體的黨性教育和國防教育體系布局,吸引大批群眾參觀見學。
今年以來,為擴大國防教育的社會參與度和覆蓋面,威海軍分區與市委組織部經過研討形成共識,計劃將各類教育場館的優秀講解員編入民兵組織,有效整合軍地資源,採取下基層宣講、區域互換宣講、網絡宣講等方式,讓講解員從場館“走出去”,全方位立體傳播紅色“火種”。
“入隊的講解員必須具備3年以上講解經歷、累計講解不低於200場次,獲得各級表彰的優秀講解員優先。”威海軍分區政委趙杰波告訴記者,威海市軍地聯合出台制度規定,嚴把入隊選拔關。經過推薦、考核和培訓,40名素質過硬的“金牌講解員”脫穎而出。
“紅色女子民兵連”民兵黨員佔一半以上,人人熟練掌握線上線下多種宣講技能,是威海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骨干力量。二排四班班長李翠翠是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劉公島教學區講解員。扎根劉公島18年,李翠翠瞄准成為一名優秀的“歷史敲鐘人”,精讀史書、熟背史實,每天以標准身姿練習講解,練就了“問不垮、考不倒”的硬功夫,被評為“全國優秀導游員”、威海市“三八紅旗手”。對於成為民兵,李翠翠告訴記者:“我感到很光榮,更覺得責任重大。我一定發揮專長,講好復興故事,弘揚好發憤圖強固海疆的愛國精神。”
記者了解到,該民兵連下轄4個排,分布在所屬4個區、市,平時各排主要依托轄區歷史資源開展國防教育宣講,逢重要時間節點,全市統一調度集中開展各類專題宣講,實現分散用“兵”和集中用“兵”相統一。
身著迷彩的“金牌講解員”,宣講舞台更廣闊、方式更靈活。連日來,女民兵們充分發揮生力軍作用,分區域組成8支宣講分隊,深入鄉村社區、企事業單位、中小學校,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
“乳山是黨領導下的膠東軍區的大后方,也是八路軍‘馬石山十勇士’英雄群體犧牲地……”3月10日,“紅色女子民兵連”四排排長單雅莎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於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的論述,以“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擔當”為題,為乳山市民兵應急連上了一堂生動的國防教育課。她將馬石山上軍民同仇敵愾抗擊日軍的故事融入課堂,闡釋兵民是勝利之本的道理,引導民兵堅定積極投身后備力量建設的決心意志。
組建“紅色女子民兵連”,猶如打造了一支開展國防教育的“娘子軍”,民兵們深入基層一線,將黨的創新理論和紅色故事帶到群眾身邊,講到百姓心坎上,讓軍民合力推動強國強軍成為威海人民的共識和行動。(高杰 於安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