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
小扳手带来大烦恼
盛夏,济南军区某机步师修理营上士汽修工姜良龙和几名战友格外忙碌,他们正忙着革新一种多功能扳手——可适用8种不同号型的螺母。
“现在执行一次应急抢修任务,需要携带的扳手型号太多、太杂,这种集成扳手如果革新成功,能有效提高抢修速度。”姜良龙对记者说,随着装备更新换代,维修工具箱越来越臃肿。
前年,上级配发了4台野战抢修方舱,工具架上塞得满满当当,就像一个五金杂货铺。
顺着姜良龙手指的方向,记者在维修方舱里看到:维修箱组有30多个,区分为扳手类、电工类等12个类别,光扳手类就有满满4箱子。记者随便打开一个扳手工具箱,尺余见方的箱子塞进了50多种大小、型号各异的扳手。
“有时候抢修一台车辆,光是往返方舱翻找工具就要10多分钟,浪费的是时间,损失的可是战斗力!”姜良龙形象地打了个比喻:“就像医生做手术,急救中哪能到处翻找手术刀?”
“很多信息化程度高的精密部件,都有专用的维修工具,这也是造成扳手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一级军士长、军械修理技师杨伟感同身受:“某型步战车上,有近20多种零部件配发专用维修工具,导弹发射器、导航系统等对工具精密性要求更高。”
杨伟入伍13年,干了10年军械装备维修,几十种型号不同的扳手他能一摸准。可是,如今样式越来越多的小扳手竟成了他的“心病”。一次演练,一台步战车突然趴窝,仔细一查,是机油滤清器堵塞,偏偏配套的专用扳手没带,仓促之间他用普通扳手凑合了一下,结果受到了惩罚:工具不匹配,力度把握不准,导致阀门漏气。
那次保障任务,让杨伟有了“痛的领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演练时维修工具能多带一个就尽量带上,万一正好用上呢?”
基层心声
问题需从“根上”解决
“以前,背个作业包,几把扳手、钳子就能搞定绝大多数故障,现在,一手提着一个工具箱都不够用。”基层官兵的牢骚话,实际上是一种期盼。
采访中,许多基层官兵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期盼装备科研单位和厂家在研制生产中能打破行业壁垒,进行技术规范,统一通用零部件的规格标准。该师保障部领导告诉记者,一台主战装备囊括通信、火控、防护等几十种技术设备,由十多个厂家共同生产组装,某型步战车底盘有3种15根传动轴,其中连接部位的螺母、铆钉号型就多达13种。
“基本上,一个厂家一个标准。”保障部领导说:“一台装备、哪怕一个子系统内部尽量统一轴承、螺母的规格,就会极大减少更换扳手次数,修起来速度要快很多。”
不仅是扳手,其他维修工具也有类似情况。新装备信息化含量高,可由于生产厂家不同,导航设备、数传终端、火控系统……每一个系统都自带检测仪器,一个装甲修理工要带上10种以上检测仪,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一级军士长、修理技师高振彪告诉记者:“其实很多检测仪器工作原理大同小异,区别在于芯片的程序不一样,如果能研制出芯片集成、功能合并的菜单式万能检测仪就好了。”
战场抢修快捷高效,才能确保装备随时能“满血”上战场。在和基层官兵交谈中,记者深深感到,要确保修理工轻装上阵,需要从“根上”解决问题——从顶层设计出发,规范相关装备零部件技术标准。(苟向久 李连军 梁申虎)